79年那一仗确实是把我们打醒了,所有的装备都验证了一下。首先部队要装备的钢盔,五六半自动不能用了,62式轻坦克不能用了,越军的基础武器的确比我们要先进不少! 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中国陆军在编制与装备方面采取了特定的配置,以应对复杂的山地战斗环境。作战部队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战斗任务进行编组,注重火力支持与灵活性,尤其是在加强兵力的部署上,考虑到山地条件的特殊性,兵力分配和装备配置显得尤为关键。 在进攻作战中,尤其是山地战,火力准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师级炮兵群会投入支持火力,主要包括榴炮营与团的炮兵力量。此时,团级单位通常会加强无后坐力炮连的火力部署,通常配置有一个排,排内有三个班,每班配备一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 此外,营级单位的机枪连也会参与进攻火力的支援,尤其是配置一个排,排内的三班均装备重机枪,以便为步兵进攻提供压制火力。在部分情况下,师级的防化连也会提供支援,尤其是用喷火器进行近距离打击。 步兵连的编制则较为常见,通常下辖三个步兵排,每个排包含三班。每个班除了配备基础步枪外,还会有两名机枪手,负责操作班用机枪。 在作战中,机枪手负责维持持续的火力压制,副射手在正射手伤亡时迅速接替操作机枪,确保火力不中断。作战的残酷性使得机枪手成为战斗中的高风险角色,一些战例表明,机枪手的牺牲率较高,但他们始终坚持执行战斗任务,直至最后一刻。 在1979年的战斗中,步兵连也需要携带大量的手榴弹与弹药以确保作战持久性。一般一个连会携带256枚手榴弹和11,000发机枪弹药,还会携带一定数量的炸药,用于摧毁敌方防御工事或进行突袭。 同时,通信也是作战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每个连队配备至少4部步谈机,确保指挥官与各排、各班之间的联系顺畅。 具体到参战的某一部队,其第4连的编制中,干部共9人,包括正副连长、正副排长及指导员,战士116人。该连的武器装备包括33支冲锋枪、37支半自动步枪,以及机枪和其他火力支持装备。 火器排原本下辖三个40毫米火箭筒班,每个班配备三具火箭筒及其相应的弹药。然而,临战时,为了应对更为复杂的战场需求,火器排将编制缩减为两个40毫米火箭筒班,同时增加了一个迫击炮班。迫击炮班配备了两门60毫米迫击炮,每门炮备弹30发。 兵员的单兵负荷也被精确计算,每位士兵需要携带统一的生活物资,包括水壶、雨衣、绒衣、饭碗、口杯、干粮(1.7公斤),以及弹带和手电筒等必需品。生活负荷的标准化确保了长时间作战中的物资补给问题不会成为制约战斗力的因素。 对于不同职能的士兵,装备的重量和种类则有所差异。步枪手和冲锋枪手的装备负荷相对较轻,分别为25公斤左右,装备包括步枪或冲锋枪、手榴弹、子弹及防毒面具等,确保其能够在各种战斗环境下自如应对。 在越南边境的作战中,我军面对的是越南地方部队和正规军的交替压力。初期,越军的地方部队频繁出现在边境地区,其中“黄连山省XX团”成为一个常见的番号。 越方还动用过一些不定编的部队,如公安队和青年冲锋队等,这些部队作战训练水平和装备质量不一,作战形式也多种多样。尽管如此,它们依然对我军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随着作战的深入,越南正规军逐步投入战斗,尤其是在柑塘一带,越方动用了其王牌部队——316A师。这支部队是越南人民军中的精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相比之下,我军虽面临敌人正规部队的强大压力,但凭借过硬的作战素养和出色的指挥体系,依然能在多次战斗中占得先机。 从两军的战斗损失数据来看,差异也十分明显。根据战斗记录,我方的伤亡情况有详细统计,包括伤员、阵亡以及失踪人数。这些数据的来源较为直接,因为我方的伤员能够及时送医,且所有伤亡人数都能进行统计。 与此相对,越军的伤亡数据则主要以“毙敌”和“俘敌”人数为主,具体的伤员数据往往无法准确统计。这一差异主要由于我方在战斗后会对战场进行控制,从而能清晰地统计敌方尸体的数量。 在这种边境作战中,我军的战术执行能力、后勤保障以及伤员救治等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何我方在与越军的对抗中,虽然面对强敌,依然能够在一系列战斗中获得优势,及时清理战场并有效统计敌军损失。 而这些战斗损失数据,无论是我方的伤亡还是敌方的死伤,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方在战斗中的差距和我军的作战成效。
79年那一仗确实是把我们打醒了,所有的装备都验证了一下。首先部队要装备的钢盔,五
李渔观影
2025-01-27 12:00:06
0
阅读: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