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这个时代的病人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五六十年

安彤看健康 2025-01-27 06:56:15

当今这个时代的病人 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五六十年代的人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主流疾病,常用补阴阳或补气血等补益剂为主,比如人参当归黄芪之类的药 需要常用。而现代人以〔肝气不舒、痰饮水湿〕为主,绝大多数人压力过大 情志不舒,同时水湿也重,舌苔白厚 滑腻满布,大便粘滞,故现代病的治疗应以【流通】为法,注重气 血 水的流通 ,而不再适用补法。 这个时代常用的药比如郁金 茯苓 半夏 柴胡 大黄等

我发现现在很多的中医大夫特别喜欢用黄芪,这个其实我是不怎么理解的,我个人认为,现代人适合用黄芪的人特别少,这个药在这个时代应该是一个冷门药才对。它有很多的使用禁忌,比如:舌苔厚腻的不能用黄芪,睡眠不好的不能用黄芪,有乳腺疾病的 或者乳房经常胀痛的不能用黄芪,有甲状腺问题的更不能用黄芪, 有胆囊疾病的不能用黄芪,容易偏头痛的不能用黄芪,口苦口臭的都不能用黄芪,脾气不好容易生气的也要慎用黄芪.....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反驳我说可以搭配着其他的药一起用,这样黄芪的所谓的副作用就没了,也就是所谓的“配伍”。也就是说 他们认为上面我所说的那些禁忌症都可以使用黄芪,但是需要配伍,比如说配伍郁金柴胡之类的药去佐治一下黄芪,就可以了。

但其实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可笑的说法,既然不适合用黄芪,为什么还非要把黄芪放在方子里面 还要用其他很多的药物去佐制它?就像一个菜里面本不适合放醋,你非要把醋加进去,然后再加点糖啊什么的,去让这个醋的味道变淡、去佐制这个醋[笑cry]

就像我上面第一段文字说的那样,时代不同了,所以说用药也不同。黄芪这味药呢 它属于一种补药,在这个全民营养过剩的时代 它应该是比较冷门的一味药才对,不知道为啥很多中医都在拼命的用,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是两点

1️⃣现在很多的中医大夫总是认为患者所有病的基础都是气血不足,还停留在“全民皆虚”的思维当中,所以说无论患者的主诉是什么,他们基本一律上来就黄芪30g,当归15g去打头阵,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 上来就黄芪100g[允悲] 这种情况或者说这种思维的医生 在中医圈里 真的大有人在。(拜托,现在是全民营养过剩,而不是全民营养不良,应该“疏通”,而不应该“填塞”)

2️⃣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很多医生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看到患者有乏力症状的时候,那就开黄芪,事实上导致乏力的原因太多了,气虚会导致乏力,但是肝郁气滞也会导致乏力,痰饮水湿更会导致乏力,一看到乏力就上黄芪,一看到失眠就上酸枣仁,一看到怕冷就上附子,中医如果要是这么简单 那就人人可以开方了,何必一生苦读伤寒论。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大夫 真的不算少

黄芪它算是一种补药,适合虚证,而我所接触的患者群体中,都是自我感觉很虚,各个都是乏力的很,但实际上望闻问切后发现这根本不是虚症,几乎都是实证,尤其是以痰饮水湿和肝郁气滞为主的实证最为多见,这个时候用黄芪反倒不会让乏力减轻,反倒会引起腹胀失眠烦躁等,很多人把这叫做“虚不受补”,可真是太扯了,这压根就用错了药

国内对黄芪目前研究的比较透彻的,应该是黄煌教授了,他弄了一个“黄芪体质”,也就是说黄教授认为适合黄芪体质的人才可以用黄芪,尤其是大量的用黄芪必须要认清是否是黄芪体质。他的这个学说目前是我相对比较认可的。

也就是说现在乱用黄芪的大夫真的特别多,甚至可以称作是:〔黄芪乱象〕,这很可怕

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用补药,都讨厌“攻伐”的药,正所谓〔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大黄的使用几率确实要远远的超过人参,这叫: 以清为补

0 阅读:1
安彤看健康

安彤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