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暴乱根源在于国家财政崩溃。明朝初期,朱元璋重农轻商,田赋占国家收入大头,工商业税较轻。随着时间推移,工商业兴起,但明朝财政制度未及时调整,农业税比重依然过高。崇祯年间,农业税仍占八成多,导致国家应对天灾、战争等突发事件能力减弱。同时,皇帝权力削弱,文官集团势力壮大,常以“老祖宗规矩”为由阻挠财政改革,保护与之勾结的商人利益,进一步加剧财政危机。
国家财政困难,一方面无法有效应对灾害,另一方面则过度压榨百姓,引发民怨。农民起义频发,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反抗,从讨说法演变为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此时,清朝趁机入侵,局势更趋恶化。明朝内外交困,终在1644年灭亡。
明朝灭亡教训深刻:国家稳定不仅需军事强大,更需财政健康、政策灵活。应随社会发展调整财政政策,平衡各方利益,防止官商勾结掏空国家。当今亦需汲取历史教训,妥善平衡利益,制定适应时代的财政政策,确保国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