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朱德正看书,妻子康克清接到个电话,突脸惨白,逼问才开口说,儿子朱琦10天前没了。朱德大骂:“你们这样瞒我是不对的!” 1942年,朱琦受伤后短暂回到延安与父亲同住。 一次,当潘开文见到朱琦缺少日常用品,于是给了他两块香皂。 朱德立刻制止潘开文,强调国家物资不得私自分配给自己的儿子。 1943年,朱琦在方山县的战斗中受到重伤,左脚严重残疾,无法再次上战场。 尽管身为高级将领的儿子,但朱德确保朱琦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顾。 1946年,朱琦与赵力平结婚,贺龙亲自操办婚礼。 婚后不久,朱琦随邓颖超到河北参加土地改革。 1948年,朱德带领中央机关迁至西柏坡。 同年,朱琦被安排到石家庄铁路局工作。 从实习生做起,朱琦在这里学习并最终成为一名列车驾驶员。 某日,朱琦驾驶列车回天津,朱德恰好也在天津巡视,决定到车站与儿子相见。 朱德看见朱琦工作服上的煤炭污渍,感到欣慰。 朱琦在铁路部门的长期工作,和妻子赵力平一样。 在1955年,中国开始正式实施军衔和薪金制度,规定元帅拥有固定的薪金。 朱德理应享有最高的薪资待遇。 然而,从该制度实行开始直至他去世的二十一年间,朱德从未领取过任何元帅薪金。 他常对家人强调,在工作上追求高标准,在生活中则应保持简朴。 尽管家庭成员众多,生活开销巨大,周总理多次提出为其发放薪水,但朱德始终婉拒。 朱德的儿子朱琦受父亲影响,然而,朱琦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作劳累。 1972年,朱琦因心脏病突发被迫长时间卧床,妻子赵力平劝其休息,他仍旧挂念工作。 1974年,朱琦因病情恶化最终病逝。 他的妻子赵力平默默地处理好所有后事。 朱德得知儿子逝世的消息后,深感悲痛。 朱琦的母亲家境贫寒,父母为渔民。 在康桂秀出生后不久,她的父亲因无法支付渔税而被捕。 她的母亲被迫在她出生四十天后将她卖给了一个当地富户作为童养媳。 幸运的是,这个家庭对她相对宽厚。 她从小帮忙做家务,从放牛、割草到捡柴,6岁时就开始帮忙干农活。 到了13岁,她几乎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劳动工作。 1925年,她了解到女性应当独立,婚姻应自主,受此影响,她开始积极参与到妇女解放的工作中。 她带领村里的女性摒弃裹小脚的陋习,并倡导剪短发的新风尚。 两年后,康桂秀已成为当地女性的领导者,在16岁时,她甚至带领其他女性从敌军手中夺取武器。 她的事迹最终被报道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 然而,1928年,国民党力量压迫严峻。 康桂秀的养父母曾试图阻止她参与革命活动,甚至为她安排了婚事。 但康桂秀拒绝了这门亲事。 1928年,朱德和毛泽东的红军打下了井冈山,康桂秀带领其他七位女性加入了万安游击队。 康桂秀与朱德结下了不解之缘。 康桂秀对于曾志的提议感到惊讶,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军长的伴侣考虑对象。 朱德的高学历和国外经历让她感觉两人世界完全不同。 她自认为只是一介村妇。 然而,朱德的坚持主动与康桂秀进行了交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他向康桂秀承诺,愿意支持她的个人发展。 两人的婚礼非常简朴。 在婚礼之夜,朱德向康桂秀赠送了两枚金戒指作为结婚纪念。 朱德从零开始教康桂秀识字,夜以继日地陪伴她学习,直至她能够自信地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康桂秀还改名为康克清。 在此期间,康克清不仅学会了使用武器,还在一次袭击中成功地领导了队伍击退了敌人的攻击。 长征过程中,尽管张国焘试图利用她作为朱德夫人的身份来分化红军,但康克清赢得了同志们的尊重。 第三次爬雪山,康克清患病,发高烧且意识模糊,张国焘希望她被留在路上。 然而,消息传至朱德耳中,他立刻赶往她身边。 在朱德的坚决支持下,她的队友们将她手臂绑在马尾上,艰难行进。 康克清最终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还,并逐渐康复。 长征过后,她投身社会事业,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福利领域。 她不仅筹集物资,还亲自参与救助工作。 1976年朱德去世后,她继续严格要求家中子孙。 特别是1983年,当朱德的孙子朱国华因严重违法被判处死刑时,康克清坚持正义,不让私情影响法律的执行。
1974年,朱德正看书,妻子康克清接到个电话,突脸惨白,逼问才开口说,儿子朱琦1
李渔观影
2025-01-25 12:28:34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