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张作霖8岁的儿子张学思在学校被老师打了十下手板,张学思哭喊着“我爸是

李渔观影 2025-01-25 12:24:16

1924年,张作霖8岁的儿子张学思在学校被老师打了十下手板,张学思哭喊着“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 张作霖不仅控制了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军事事务,还拥有沈阳兵工厂等资源。 张学思与哥哥张学良的道路截然不同,在1933年,他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与了反帝大同盟的活动,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更好地为党工作,他被派往东北从事兵运工作。 尽管途中一度失去联系,张学思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身份呢。 最终,他通过中央军校的途径重新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张学思自小与母亲许澍旸生活在一起。 张作霖家中多位夫人,而张学思与父亲的接触一直较少。 许澍旸性格刚强、独立,她在张作霖的后宫中并不受宠。 张学思早年接受了西方教育,在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中,他对父亲张作霖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在张作霖去世之后,尽管两人同为张作霖的儿子,两人并未有太多直接的接触。 张作霖死于日本的阴谋,而张学良迅速接管了东北的领导权。 张学思深知自己则被边缘化。 许澍旸并没有过多的权力,她早逝的父亲让她早早地学会了独立。 许澍旸与张作霖的婚姻并非一见钟情。 张作霖娶她时已是一个有多位妻子的男人,而许澍旸并不满足于在深宅大院中度日,她曾多次争取进入学校学习,尽管最终未能如愿。 她自学成材,培养了自己的智慧。 许澍旸的独立,深深影响了张学思的性格。 当张学良在接管东北权力后,张学思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容忽视,但张学良的政治手腕更为突出。 张学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1925年6月,上海爆发的“五卅”反帝运动蔓延至奉天。 在这场抗议中,奉天的工人、学生、教师及市民纷纷走上街头。 张学思与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参加了这次游行。 游行结束后,张学思前往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询问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 老师详细地讲述了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占领旅大的经过。 张学思听后质问老师为何日本在条约期满后仍不归还这些领土。 但由于他是张作霖的儿子,老师未作过多回应。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思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死于日本人的暗算。 张学良与张作霖截然不同,他推翻了满洲的五色旗,决定向南京政府效忠。 张学良也在大帅府内进行了深刻的革新。 大帅府的奢华程度超乎寻常,电话和汽车数量均为全国之最。 张学良的一系列举措让张学思充满了希望。 然而,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亲密,并参与了“中原大战”,背弃了自己先前不打内战的诺言。 一天,他与几位小姐开车游玩,在高速行驶中,几位小姐对待生命的态度让张学思愤怒不已。 张学思意识到自己不应再继续与这些人为伍。 1930年,张学良依照惯例来到各房探望,顺便给家人发放慰问金。 当他走进张学思的书房时,注意到丁玲的《在黑暗中》。 张学良严厉地训斥张学思不应读这些书,并要求他烧掉它。 王老师在学业上为张学思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的离去使张学思决定与他一起前往北平。 14岁的张学思离开东北,几个月后,西安事变发生。 1938年,张学思来到了延安,亲眼见到毛泽东。 那时的毛泽东身着朴素,衣服补丁斑驳。 张学思在这里得到了指引,并决心改名为张昉。 此后,张学思毕业于马列学院,进入抗日军政大学。 抗战期间,他身先士卒,屡次参与抵抗日军的行动。 随着抗战的胜利,张学思回到东北工作。 这一决定让他陷入了深思。他了始终无法摆脱“张作霖之子”的标签。 他担心,如果回到东北,自己很难摆脱家族的影子。 在党组织的劝说下,张学思最终决定回到沈阳,但他坚决拒绝回到大帅府。 张学铭在张家众多儿子中较为出名。 他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并赴日本步兵专门学校深造。 1929年返回中国后,张学铭先后担任了天津市警察局局长、市长等职务,后在七七事变后开始在欧美和香港流亡。 张学曾在父亲遭遇刺杀身亡时,张学曾正巧身处火车的另一车厢。 西安事变后,张学曾前往日本和英国留学,最终定居美国并在联合国工作。 张学森曾留学美国并学习航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家人避难天津。 张学浚早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后来参与了国民党的军统工作。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迁往台湾,并于1973年去世。 张学英在新中国成立前已迁往台湾,最终因贫困在香港去世。 最后一位弟弟张学铨,长年留在天津。

0 阅读:33
李渔观影

李渔观影

这里有你喜欢的电影,也有你喜欢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