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节的广州火车站,40万滞留旅客中,有一对打工父母和他们17岁的女儿。

书行者说社会 2025-01-24 00:28:03

2008年春节的广州火车站,40万滞留旅客中,有一对打工父母和他们17岁的女儿。只是这一刻,谁也没想到,这将是这个家庭的最后一个团圆年。 当时父母在人群中焦急寻找车票,担心赶不上回家过年。与父母情绪截然相反的是女儿张琴却站在角落,神情冷漠。当父母好不容易买到三张车票转身时,却发现女儿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2008年春运期间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广州火车站陷入瘫痪。这导致40万旅客滞留车站,场面混乱不堪。 老张夫妻在人海中拼命寻找女儿的身影。他们担心女儿被人群挤伤,担心她饿着冷着。可是女儿张琴却躲在角落里,看着父母焦急的样子无动于衷。 母亲翻越围栏时摔伤了腿,张琴就站在不远处,却没有上前搀扶。她的眼里,有泪水在打转,却倔强地不愿流下来。 老张夫妻好不容易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了女儿,一家人好不容易挤上了回家的火车,可是一路上却无言以对。 列车在寒风中缓缓前行,车厢里挤满了回家过年的人。有人在打电话,有人在聊天,唯独这一家三口,像是三个陌生人。这趟回家的路,走得异常艰难。 这一刻,十几年来积攒的隔阂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老张在火车上回想起,这16年来,他们一直这样在广东的一家制衣厂里,在宿舍里的缝纫机轰鸣中加班加点,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为的就是让远在家乡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现实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女儿张琴不仅辍学,还跟着村里的姐妹来到广州打工。 这个消息让夫妻俩彻夜难眠。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女儿还是走上了他们最不愿看到的路。 想这些年工厂里的父母省吃俭用,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可是女儿呢?第一个月工资就去烫了头发,买了新衣服,还和朋友通宵玩乐。这让父母心如刀绞。 他们找到女儿的工厂,本想劝她回家继续读书。可是看到女儿冷漠的眼神,到嘴边的话却说不出口。 “孩子,回家读书好不好?”憋了半天,母亲最后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 可是女儿只是摇摇头,继续低头干活。 或许从小就缺少父母陪伴的张琴,早已习惯了没有他们的生活。在她心里,父母只是每年春节才出现的匆匆过客。 而在父母眼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他们不懂,为什么付出的越多,和女儿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他们历经很多波折终于回到家,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居然是这个家庭里最后的一次团圆。 原来,回到家的第一天,父亲问张琴弟弟的第一句话依然是成绩。而张琴无意中在和父亲争吵中冒出的一句“老子”,成了父女决裂的导火索。这些都这成了张琴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个除夕夜,除了饭桌上外婆的啜泣声,还有更多的压抑和沉闷。 第二天,张琴就搬去了亲戚家,从此再也没有见过父母的面。 那年春节后,张琴独自一人回到广州。十年里,她辗转多个城市,做过服装厂女工,酒吧销售,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但她每个月都会给外婆寄钱,只是再也不在父母回家时回去。 老张夫妻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有多少农村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赴他乡。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希望,却在不经意间,和孩子越走越远。 就像张琴从小就要承担繁重的农活。上午割猪草,下午背玉米,晚上还要写作业。她羡慕城里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有自由自在的童年。 而远在广州的父母,每天在闷热的车间里加班。他们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或许是他们的陪伴和理解。 这一家,都是悲剧的主角,却谁也没有错。错的是这样一个环境,给了太多家庭痛苦的选择。 一边是生存的压力,一边是亲情的纽带,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 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可对这个家庭来说,家成了他们最难以面对的地方。 有人视它为港湾,一个将它当枷锁,所以才会渐行渐远。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内讨论,留言。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

0 阅读:44
书行者说社会

书行者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