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得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孙太后更是绝食,怒斥明英宗:“昏君!你怎么能杀于谦?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 永乐十九年,一场特别的科举考试正在举行。在众多秀才中,有一位来自杭州钱塘的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后来守护大明朝的于谦。这个年轻的书生,此时还不曾想到自己会在几十年后成为扭转大明命运的关键人物。 于谦生于建文元年,家中虽非大富大贵,却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于九思曾任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在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一家人靠着俸禄过着清贫但有尊严的生活。 从小,于谦就把南宋名将文天祥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旁,时刻提醒自己要像文天祥那样正直刚毅,为国为民。 考取进士后,于谦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就在朝廷站稳了脚跟。宣德年间,他被提拔为御史,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从政之路。 在朝为官期间,于谦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气节。当时汉王朱高煦心怀不轨,想要效仿父亲朱棣夺取侄子的皇位。于谦作为一个文官,毫不畏惧地当面指出汉王的罪状,将这位身材魁梧、战功赫赫的藩王数落得伏地求饶。 这一事件让宣宗对于谦刮目相看。很快,年仅三十二岁的于谦就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走上了朝廷重要岗位。 在位高权重之时,于谦依然保持着清廉的本色。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王振,经常收受大臣们的礼物。但于谦从不巴结奉承,每次入京都是两袖空空,就连最普通的土特产也不肯带。 王振对于谦的态度十分不满,想方设法要将其置于死地。但于谦始终不改初衷,宁可被关进大狱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 正是这样的品格,让"三杨"等朝中重臣对于谦格外赏识。杨士奇曾公开称赞:"于谦这样的人才难得一见,他日后必成国之栋梁。" 在位十几年间,于谦始终如一、克己奉公。他在巡抚河南山西期间,亲自走访民间,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他轻车简从、不扰民众,处处以百姓福祉为先。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人大举进犯边境,大明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宦官王振为了建功立业,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带领五十万大军北上。 作为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极力反对这次冒险行动。但英宗执意要走,仓促之间只准备了三天就出发了。 不久之后,噩耗传来:英宗军队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皇帝被瓦剌人俘虏。 朝廷急忙让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临时监国,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些大臣提出要放弃北京,向南迁都。 于谦站了出来,用洪亮的声音大声说道:"建议南迁者,该斩!"这句话掷地有声,让整个朝堂为之一震。他的态度十分坚定:京城是大明的根本,一旦放弃,整个天下就会大乱。 吏部尚书王直第一个响应于谦的主张,随后越来越多的大臣表示支持。在于谦的影响下,朱祁钰最终决定死守京城。 于谦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首先下令调集南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以及江北与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全部归入顺天府,由他统一调配。 粮草补给是守城的关键。于谦发现在通州有足够京城百姓吃一年的粮食储备。他想出了一个妙计:命令所有入京的军队必须经过通州,让士兵们自己取粮食运到京城。 为了让朝局更加稳定,于谦和其他大臣一起推举郕王朱祁钰登基,成为新皇帝。这个决定让瓦剌人的算盘落空,他们原本是想用英宗来要挟大明。 在于谦的统筹安排下,京城的防御工事日益完善,军心也越来越稳定。瓦剌人见久攻不下,最终只能退兵。 正统十四年,在于谦的努力下,大明王朝渡过了土木堡之变的危机。但天道难测,七年后英宗重新复位,于谦的命运就此改变。 徐有贞、石亨等人开始暗中谋划,寻找机会铲除于谦。这些人把于谦推立郕王继位的功劳,反过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罪名。 1457年,徐有贞等人向英宗进献谗言,说于谦图谋"迎立外藩"。 于谦被关进监狱后,始终保持着镇定。 英宗下令处死于谦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京城都震动了。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刑场附近,为这位救国功臣哭泣。 行刑之后,锦衣卫奉命去抄于谦的家。他们原本以为一品大员家中必定金银满屋,却发现除了日常用品外一无所有。 在于谦家中一间上锁的房间里,锦衣卫只找到两样东西: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这是郕王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却被他锁在房间里从不炫耀。 孙太后得知于谦被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 英宗后来也意识到杀了于谦是个错误。他多次质问石亨和曹吉祥,为何要诬陷于谦。 石亨被逼无奈,只好把责任推给了徐有贞。 八年后,成化帝朱见深继位,第一件事就是为于谦平反昭雪。他召回了于谦的儿子于冕,恢复了于谦的名誉。 于谦在生前写下的《石灰吟》流传至今:"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完美诠释了他的一生。
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得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
文山聊武器
2025-01-22 18:46:35
0
阅读:135
胡岚
明一朝文官与皇帝的裂痕在此时已经是种下了,此后再无真正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