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周恩来介绍了一位才女做老舍的秘书,不久两人偷偷的同居了。老舍的妻子和

刘师傅好好干 2025-01-21 15:52:50

1938年,周恩来介绍了一位才女做老舍的秘书,不久两人偷偷的同居了。老舍的妻子和3个孩子闻讯赶来,才女退出。但老舍始终不死心,几十年后,才女的一番话应验,老舍投湖自尽了。 1914年,赵清阁出生在湖南信阳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在这个家庭里,祖父是清末的举人,舅舅是进士出身,母亲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 可是,在赵清阁五岁那年,她敬爱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对这个女儿并无太多感情,便将她送到了舅舅家中抚养。 在舅舅家的日子里,赵清阁开始接触到了大量的传统书籍。她每天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渐渐培养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就在赵清阁生活逐渐稳定时,父亲娶了继母,并将她接回了家中。 继母对这个前任留下的女儿充满了敌意,赵清阁每天都生活在继母的打骂中。这样的环境让年幼的赵清阁养成了独立、坚韧的性格。 在女师附小求学期间,她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教员宋若瑜的赏识。宋若瑜不仅给予她写作指导,还经常鼓励她继续深造。 然而,在赵清阁刚刚完成学业时,继母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面对这样的安排,年轻的赵清阁选择了反抗。 在一个黎明时分,她带着祖母给的几块银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让她窒息的家。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赵清阁成功考入了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 凭借着优秀的文笔,赵清阁很快就成为了《女子月刊》的撰稿人。她在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女权运动的文章,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在上海求学期间,赵清阁有幸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指导。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她的文字风格逐渐变得锋利而深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文艺界纷纷投身抗日宣传工作。赵清阁也积极响应号召,开始为抗战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1938年初,24岁的赵清阁接受了文艺界的邀请,来到了武汉。在这里,她负责主编《弹花》文艺月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1938年初,武汉成为了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中心。在周恩来的组织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大批文艺工作者云集于此。 作为协会的重要成员,老舍也来到了武汉,投身抗日文艺创作。在一次文艺界举办的宴会上,周恩来向老舍介绍了年轻的才女赵清阁。 两人在《弹花》月刊的工作中有了更多的交集。赵清阁负责主编工作,而老舍则为刊物提供稿件和创作指导。 随着合作的深入,老舍对这位年轻的才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赵清阁的才华和工作能力。 1938年下半年,日军的炮火逼近武汉,文艺界不得不转移到大后方。在这场仓促的撤离中,老舍和赵清阁暂时分开了。 战火纷飞中,文艺界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重庆。不久后,赵清阁和老舍在重庆再次相遇,两人又回到了并肩工作的日子。 为了方便工作联系,两人在重庆的林语堂私塾对面各自租了房子。 在创作《桃李春风》期间,老舍突发盲肠炎住院。赵清阁承担起了照顾老舍的责任,为他送饭送药,照顾他的起居。 两人频繁的接触引起了外界的议论。一些人开始传播他们同居的消息,这些流言很快在文艺界传开。 即便面对外界的非议,两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关系。老舍继续为赵清阁主编的刊物撰稿,赵清阁也一如既往地支持老舍的创作。 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重庆文艺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这段时期的老舍创作力达到了顶峰,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而赵清阁的编辑工作也得到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 1943年,战火中失联多年的胡挈青带着三个孩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重庆。 老舍一边是结发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是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这个艰难的抉择,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赵清阁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默默离开重庆,前往上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舍第一时间赶赴上海寻找赵清阁。然而胡挈青早已掌握了老舍的行踪,随即也来到了上海。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清阁给老舍留下了"各据一城,永不相见"八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邀请下,老舍回到了北京,参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工作。而赵清阁则留在上海,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1959年,赵清阁遭遇了经济困难,被迫向老舍求助。老舍立即拿出了800元稿费寄给了赵清阁。 这笔钱引起了胡挈青的强烈不满,她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件事。这个举报给老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让他的名誉受到了影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样的举报造成的后果格外严重。老舍不仅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还面临着各种批评和指责。 1966年8月24日,老舍离家时轻轻牵起小孙女的手,说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当天,他来到北京西城区的太平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清阁得知老舍去世的消息后,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她始终保持着独身,没有再开始新的感情。 赵清阁渐渐年迈。1999年,她因病住院,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清阁将保存多年的老舍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0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