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等功臣杜海山,他每月72元工资,仅仅只给家里6元,五年都如此,妻子就起诉离婚。在法庭上面对妻子和法官的质问,他还是什么都不说,直到要宣判了,他才说出自己的秘密。
1989年的一天,昆明某法院内,一场离婚诉讼正在进行。原告李卫平坐在被告席上,神情哀伤而坚定。被告杜海山低着头,似乎想要避开所有人的目光。法官敲了敲法槌,示意庭审开始。
李卫平缓缓站起身,向法官诉说着她的遭遇。原来,她的丈夫杜海山是一位军人,在部队工作多年。五年前,杜海山的工资是每月72元,可他每月只给家里寄6元钱。
杜海山抬起头,张了张嘴,却又垂下了脑袋。他的沉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诧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国家面临着诸多内外挑战,其中与越南的边境冲突尤为严峻。1978年8月至1979年2月期间,越南武装力量对中国边境地区发动了超过700次的挑衅行动,侵入中国领土160余处,造成中国军民300余人伤亡。这些侵扰严重威胁了中国边境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迫使中国政府在外交和军事策略上进行深刻调整。
面对越南频繁的军事挑衅,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贯的和平外交政策,力求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避免冲突升级。自1978年起,尽管越南不断加大对中国边境的压力,中国政府却一再忍让,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态度,严令边防部队不首先开火。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化解矛盾,维护边境稳定的决心。然而,越南当局将中国的宽容视为软弱可欺,挑衅行为不仅未能遏制,反而愈加猖獗,最终发展到“谈判不成,劝告不听”的地步。
随着越南侵扰的持续升级,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应对这一局面。1979年1月底,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邓小平访问美国,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在应对越南挑衅时的坚定立场。在华盛顿,邓小平直言不讳地表示,对于越南的挑衅行动,没有必要的教训,任何其它方式都难以奏效。美国总统卡特谨慎地提到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教训”,但邓小平自信地回应道,这取决于是哪一方的军队。
邓小平的这番言论表明,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一味忍让,而是准备采取更为坚决的行动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月7日,法新社报道称,越南当局对邓小平最近连续发出的“威胁”保持冷静,表示“绝不惊慌”。然而,这一声明并未遏制越南的侵略步伐,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在此背景下,1979年2月,中国政府决定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以回应越南在边境地区的持续挑衅。这场冲突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标志着中国在面对外部侵略时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中国军队迅速集结,集中力量打击越南在边境的据点和军队,旨在迫使越南停止侵扰,维护中越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这场反击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主权和决心的重要举措。战斗期间,中国军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装备更为先进的越南军队展开激烈交锋。尽管在装备和战术上处于劣势,中国军队凭借高度的战斗意志和顽强的作战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战术上的胜利,迫使越南军队逐步撤退,结束了对中国边境地区的侵扰。这不仅在短期内提升了国家的战斗力,也在长期内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1979年,杜海山所在的部队奉命攻占一个重要碉堡。这个任务异常艰巨,敌人火力凶猛,战士们伤亡惨重。 就在这时,杜海山和他的11位战友站了出来。他们自告奋勇,要求担负最危险的任务。指挥员被他们的勇气所感动,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12个人在出发前立下了生死约定:不管生死,都要照顾好战友的家人。这个约定,成为了他们的信念和力量。 最后关头,杜海山和另外两名战士终于冲进了碉堡。他们用炸药包和手榴弹摧毁了碉堡,粉碎了敌人的防线。然而,就在这时,一声巨响,碉堡轰然倒塌。 杜海山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他是唯一的幸存者。11位战友,全部牺牲了。 退伍后,杜海山一直惦记着当年的约定。他把工资分成12份,每个月给战友的家人寄去。 多年来,杜海山始终坚持着这个约定。为了学习更多本领,回报部队的培养,他刻苦钻研,最终升至副连长的职务。但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对战友家人的承诺,从未改变。
这一天,一个普通军人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杜海山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把忠诚和义气,看得比生命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