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痰做崇:痰在心——用石菖蒲;痰在肺——用陈皮;痰在脾——用茯苓;痰在肾—

张邈看健康 2025-01-20 09:05:38

百病皆由痰做崇:

痰在心——用石菖蒲;

痰在肺——用陈皮;

痰在脾——用茯苓;

痰在肾——用干姜;

1,痰火扰心;

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外感邪热,挟痰内陷心包所致。

临床表现:

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石菖蒲,辛散香窜,苦燥温化,归心经,既擅长化痰湿、醒神开窍,又能宁心安神,尤其擅长治痰湿扰心证;

2,痰湿阻肺;

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

有,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之功效。

3,湿邪困脾;

脾主运化,主津液的转输,如脾虚失于运化,不能转输津液,则水谷不能化津反聚而为痰,此为内源性痰饮的主要根源。

此外,寒湿困脾、湿热壅遏或食滞交阻,皆可使脾不能升清降浊而凝聚为痰,可见脾实为“生痰之源”,故前贤有“治痰宜先补脾,脾运如常而痰自化矣”之谓。

茯苓,性平入脾经,既能利水渗湿消水饮,又能健脾祛湿促运化,更是有祛脾湿不离茯苓一说

4,痰湿水饮在肾;

肾为水之下源,肾司开阖,主气化,又为水脏。

肾气不足,开阖失司,水湿不运则凝而为痰。

肾除本身开阖失司致水湿停聚成痰外,肾的阴阳偏盛偏衰还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脾肺的津液运化功能而致痰生。

如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湿不化,水泛为痰上渍于肺或上凌于心;

肾阳虚火不暖土,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凝而成痰、肾阴虚、虚火灼金,火结为痰等。可见肾的阴阳失调,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对痰的形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即痰有“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说,可见肾实可谓“生痰之本”。

干姜,药性辛温入肾经,擅长补火助阳以帮助恢复肾的气化功能,从而达到温化痰湿的目的;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