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年,一个年轻的活佛从囚车里走出来,他说想在青海湖边坐一坐,可这一坐,就再也没起来。 仓央嘉措生于1683年的门隅,一个偏远而贫瘠的村落。他的童年,尽管穿梭于政治的暗流之中,却也保留着一份纯真。他和一个同村女孩共同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日子,他们一起放牧,一起玩耍,仿佛整个世界只属于他们两人。然而,这段纯真的岁月很快就要结束,因为仓央嘉措的身份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这一切的背后,是桑结嘉措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复杂交涉。五世达赖的圆寂之后,桑结嘉措秘不发丧,通过声称五世达赖闭门修炼来掌控整个西藏。 与此同时,他也在秘密寻找转世灵童,这一搜索历时多年,直至发现了仓央嘉措。 与此同时,西藏的政局变得日益紧张。蒙古部落虽协助建立了政权,但并未离开,这造成了持续的摩擦和冲突。 1697年,康熙从战俘口中得知五世达赖已去世的消息,这让他感到震惊与愤怒。 桑结嘉措此时知道无法再保持秘密,于是他向康熙发送了密使,解释了自己未发丧的原因,并请求皇帝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在了解到整个西藏的复杂局势后,同意了桑结嘉措的请求。 然而,不久之后,桑结嘉措出人意料地公布了五世达赖的死讯,并推出了已隐藏15年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这一举动令康熙震怒,桑结嘉措与康熙之间的关系陷入紧张。 1697年9月17日,仓央嘉措出家,10月25日在壮丽的布达拉宫正式成为六世达赖。 尽管最初康熙对桑结嘉措的欺瞒行为非常生气,但出于对稳定西藏大局的考虑,康熙还是派出了使者参加了仓央嘉措的就职大典。 在桑结嘉措的严厉监督下,仓央嘉措的生活被规定得极为严格。每日的学习成了他的全部,经文阅读和佛法讨论充斥着他的日常。 他周围总是被一群年长的僧侣围绕,他们严苛的眼神似乎随时在监视他的每一个动作。 在桑结嘉措的指示下,仓央嘉措的学习计划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黎明到黄昏,然后再从黄昏到深夜。 虽然身为西藏的精神领袖,他有时会逃离这一切,只为在宁静的夜晚独自散步,呼吸一口不带经文的空气。 某天夜晚,在布达拉宫的幽暗角落里,仓央嘉措遇见了一个年轻的僧人。 这位僧人曾在仓央嘉措十五岁之前的自由时光里与他为伴,那时的仓央嘉措还未被世俗的枷锁束缚。 两人的谈话唤醒了仓央嘉措对自由的向往。僧人向他诉说了当年的玩伴仁增旺姆,如何为了让他专心于精神领袖的责任而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这样的消息更是加重了仓央嘉措的心理负担。仁增旺姆的牺牲让他深深地反思,为了一个称号,他失去了太多。这种反思逐渐演变成了叛逆。 仓央嘉措开始在夜晚偷偷地换上普通百姓的装束,化名为宕桑旺波,混迹于拉萨的酒馆和街头,试图在诗歌和俗世的快乐中找到自我。 他在这些夜晚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束缚的不满。 诗中充满了对未能保护仁增旺姆的悔恨和对未来可能的希望。他的诗作逐渐在拉萨传开。 在一次雪夜,仓央嘉措秘密潜出布达拉宫,企图与他的挚爱玛吉阿米相会。然而,这一行为被一个小喇嘛偶然目击。 该小喇嘛因害怕被严厉处罚而未及时举报,但这秘密终究还是泄露了。在得知此事后,监察喇嘛怒不可遏,他用铁棒严惩了这位小喇嘛,随后命人残忍羞辱玛吉阿米,并将这一“罪行”告知仓央嘉措。喇嘛试图以此割断仓央嘉措的情愫,告诉他玛吉阿米已沾满污秽。 然而,坚信爱情纯洁的仓央嘉措不为所动,反而更加坚信玛吉阿米的纯洁如初。不幸的是,玛吉阿米最终因遭受的侮辱和心灵的创伤离世。此事并未能阻止仓央嘉措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他开始在宫内外公然违背常规,不再遵循作为六世达赖的行为规范。到了1792年,他甚至计划放弃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世俗人。 这些行为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拉藏汗利用这些行为为借口,声称仓央嘉措不过是一个傀儡。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仓央嘉措的支持者桑结嘉措被迫卸任,他的子阿旺仁青接任。作为政治妥协的一部分,拉藏汗撤军离开拉萨,退回青海。 桑结嘉措退位后,决定先发制人,密谋暗杀拉藏汗。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败露,反使拉藏汗掌握了有利证据。拉藏汗向康熙皇帝上奏,声称仓央嘉措并非真正的六世达赖。尽管康熙最初持调和态度,甚至派使者前往拉萨调查,但拉藏汗抢先一步将桑结嘉措杀害,而康熙也未对拉藏汗进行处罚。 桑结嘉措死后,拉藏汗加紧攻击仓央嘉措,再次向康熙上奏,声称仓央嘉措应被废黜。然而,拉藏汗的这一图谋在西藏未获支持,康熙亦不赞同。 他认为仓央嘉措虽被怀疑身份,但已得到西藏和蒙古各族的认可,轻易废黜会影响地区稳定。尽管如此,康熙仍命仓央嘉措前往京城朝觐。 最终,仓央嘉措还是被废黜,并在蒙古军的押送下被迫进京。 在途中,当行至青海湖边,他表达了坐下休息的愿望。仓央嘉措坐定后,便再也没有站起来,年仅23岁便圆寂。 关于他的结局,还有不同的说法流传:有的称他被康熙囚禁,有的则说他在途中被释放,此后游历国内外,行医积德。
1706年,一个年轻的活佛从囚车里走出来,他说想在青海湖边坐一坐,可这一坐,就再
曦月谈
2025-01-18 18:07: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