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五四二旅旅长陈钟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遗容至今令人动容。身披血污,双拳紧握,头上包裹着绷带,临终时他已面目全非。战友们从他口袋里找到了提前写好的遗书,那字句至今让无数国人泪目。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胜利,尽管我军伤亡惨重,但最终歼敌2万余人,赢得了“台儿庄大捷”。而陈钟书,正是在这场决定性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47岁的他,一生为国捧心,遗憾未能看到胜利的果实。 陈钟书来自云南安宁,少年时家境贫困,为了偿还父债,他以十二吊铜板的代价成为一名士兵。凭借在多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他很快从士兵晋升为排长、连长,并最终被送到云南讲武堂深造。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钟书毅然决定投身前线,他告诉家人:“敌人欺侮我们实在太甚,我要上前线,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在台儿庄,陈钟书所在的六十军成为主力之一,投入到这场惨烈的会战中。陈钟书带领的部队坚守邢家楼、五圣堂,与敌军展开了多次殊死搏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钟书指挥队员们英勇抗击,尽最大努力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尽管敌人的猛烈炮火不断袭来,陈钟书仍然坚持“不许后退,只许前进”。在敌人疯狂进攻下,陈钟书率领士兵们展开血战,每一寸阵地都用生命守护。尽管弹药匮乏,士兵们精疲力竭,陈钟书仍鼓励大家:“上刺刀!”随即,他亲自带头冲向敌阵,一口气捅杀14名日寇。 然而,命运无常。在这场殊死肉搏战中,陈钟书的面部被敌人的流弹击中,伤势致命,年仅47岁便英勇牺牲。战友们为他收尸时,在他口袋中发现了那封遗书,字里行间满是爱国情怀与对家乡的深情: “我从军三十年,志在保国卫民,万一哪天我不幸,还请将遗体拉回老家安葬。” 然而,因战时条件困难,陈钟书的遗体未能如愿归乡,他被临时埋葬在徐州的乱葬岗。直到战后,他的灵位才被迎回,安葬于忠烈祠,国民政府亦追赠他为陆军中将,以表彰他的英勇与奉献。 1984年,陈钟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代英勇将领的象征。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正是像陈钟书这样的先烈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与自由。 “为国捐躯,壮烈英名传千秋。”陈钟书的一生,是我们永不忘却的英雄史诗。 愿山河无恙,向无数英雄先烈致敬!
陈钟书: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将军与未竟的遗愿
曦月谈
2025-01-27 10:07: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