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蒋纬国随国民党军装甲兵残部撤逃台湾。第二年,他接替徐庭瑶担任装甲兵司令。在大陆时期,蒋纬国的晋升是很快的,1948年3月,他还是装甲兵司令部上校参谋长,一年后就升任装甲兵副司令。到了1950年徐庭瑶退役,又升任装甲兵中将司令。短短三年时间,从上校晋升为中将,可谓是火箭速度。 对比在大陆时的火箭式提拔,蒋纬国在台湾期间是属于不得志的那一类。对此,外界一直有多种传说,有说蒋纬国自任装甲兵中将司令以来,历经20载未受提拔,就是因为受到蒋经国的压制。也有人说蒋纬国才思敏捷,语言风趣幽默,智慧过人,就性格而言,与蒋经国迥然不同,而正因为此,哥哥认为弟弟不够严肃,不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宜赋予重任。而其实,蒋纬国得不到升迁,主要就是“湖口兵变”造成的恶劣影响。 湖口兵变是发生在1964年1月21日,在台湾新竹县湖口乡装甲兵湖口基地的一次未遂兵变。这天上午10时左右,装甲兵少将副司令赵志华,在新竹湖口装甲兵基地大集合场,召集装甲主力部队第一师的所有队职军官训话,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篇类似“清君侧”的演说,要部队往台北市区进发,跟他扫清蒋介石“身边的坏人”。 赵志华演说的重点主要包括: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缺乏斗志,生活腐化,不关心部队生活,周至柔家里养的一条狼狗,每月花费比一个连的伙食费还多;装甲部队乃国军精锐,理应挺身而出,清除坏人。 赵志华演说完毕,当场询问在场官兵:“谁敢跟我一起去? 台下无人应答。赵志华随即掏出手枪,先是高高举起,然后放置于演讲台桌上,再询问一次:“谁敢跟我一起去?” 这时台下忽然闪出一个军官,高举右手说:“我跟副司令一起去!说完即大步走到台上,站在赵志华身边,赵志华正准备加以赞扬,这个军官突然抱住赵志华,高叫:“抓起来!"旁边的一些人蜂拥而上,当场制服了他们的副司令长官,把他押进司令部,一场哗变就此结束。 台下上千官兵,眼睁睁地看到这突然的变故,一时都傻了眼,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一位上校团长,值星官上台宣布:“所有部队立刻带回营区,没有命令,不得外出走动!” 事后,赵志华立即被移送军法审判,本应判处死刑,但后来经考量赵志华的犯罪动机,认为他并非出自预谋,是因为一时激愤,以至有违犯军法举动,叛乱的意图尚不十分明显,最后判决为无期徒刑。其他涉案的二十多名中、下阶层军官,分别被处以五年至一年有期徒刑,情节轻微者,则予以记过、调职等。 赵志华一直在新店近郊的明德监狱服刑。该监狱关押的大多是受过军法审判的犯人。赵志华在明德监狱里,被关进一座特殊的房子,这个房子设备不错,屋外还有小型花园,可供放风散步之用,堪称为“大监狱中的小监狱”。毗邻的还有一间“小监狱”,关的是一位空军少将,因为涉及台南机场跑道营建舞弊案,被判刑拘禁在这,两人虽毗邻而居,但待遇迥然不同。那位空军少将经常可以在外放风,还时常跑到大监狱中的福利社买东西吃,看来过得十分自在。 而赵志华不同,他没有那么自由自在,对他的行动管制极严,出来放风时都脚镣手铐,可见他所受待遇可见一斑。据赵志华当年的同事说,蒋纬国每年都去看他,对他的遭遇颇表同情。赵志华1978年因病保外就医,据说曾被当局暗害,不久即去世,时年65岁。 蒋纬国曾经是赵志华的长官,也担任过装甲兵司令,但“湖口兵变”发生时,他已调任“陆军三大”校长。因此,本案与蒋纬国并无直接关系。蒋纬国受牵连,主要是当时的装甲部队军官大都是蒋纬国所提拔,当然他有连带责任。 赵志华毕业于黄埔十期,东北人,抗战期间曾参加远征军到印度打日军,由于曾赴维吉尼亚军校受过装甲训练,与蒋纬国交往密切,蒋纬国也认为他是一位人才。1949年,赵志华被解放军俘虏,获释后逃台,在蒋纬国保证下,得以官复上校原职。赵志华先是在装甲旅当旅长,后升任第一师师长,事变时,任装甲兵少将副司令。 “湖口兵变”发生后,台“国防部长”俞大维认为蒋纬国已非司令官,无须负直接责任,但蒋介石则十分震怒,认为蒋纬国既是赵志华的保证人,不能不负一点责任。何况装甲部队多为蒋纬国所训练出来的,竟还发生兵变,可见御下无方,必须要负连带的政治责任。据说蒋介石曾怒而杖责蒋纬国,这个说法蒋纬国极力否认。 蒋纬国自此案发生后,中将一直当到了1975年8月,即蒋介石去世四个月后,才得以升到上将。蒋纬国有一次不经意提到“湖口兵变”,他对赵志华策动兵变的评论是:“动机单纯、方法错误。” 对于自己的哥哥蒋经国,蒋纬国从小就非常敬畏。他回忆说:“哥哥城府很深,对于自己又有所算计,且掌握了情报网,所以畏之”。在同蒋经国几十年的相处中,蒋纬国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哥哥说什么就是什么。 湖口兵变之真相至今众说纷纭,但是蒋经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无可否认的,此后,蒋纬国彻底丧失兵权,随着蒋介石身体状况愈来愈差,蒋经国成为实际的掌控者。
1949年12月,蒋纬国随国民党军装甲兵残部撤逃台湾。第二年,他接替徐庭瑶担任装
市井老李
2025-01-17 23:27:54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