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刘晓连驾驶着安-2 6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起飞,爬到700米高空时,眼前一幕,瞬间让她血液凝固:一架歼击机正向她迎头撞来! 1982年日,刘晓连驾驶着安-26型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起飞。 在飞机爬升至700米高度时,空中,突然出现一架歼击机,正以高速向她的飞机迎面冲来。 刘晓连来不及反应,歼击机已经猛烈地撞上了她的飞机。 飞机剧烈摇晃,刘晓连感到全身失去知觉,随即昏迷过去。 当她再次恢复意识时,她依然坐在驾驶舱内,机舱弥漫着烟雾,飞机在坠。 她的身体几乎无法动弹。 环顾四周,除了自己,机组其他六名成员也都昏迷不醒。 刘晓连拼尽全力调整了身体,紧紧抓住操纵杆。 飞机稳定了些许,避免了和山峰的直接撞击。 她不断喊醒昏迷中的同伴,并开始检查飞机的损伤。 驾驶舱的仪表几乎全部失灵,除了气压高度表,其他重要设备均无法操作。 尤其是发动机的油门杆也被摧毁。 此外,刘晓连发现,飞机的下部被歼击机撞击后,已经出现了一个大洞,液压油冲击着风挡玻璃。 但幸运的是,机组成员大部分已经恢复了意识,除了蔡新成的左腿被削去一部分外,其他人伤势较轻。 飞机虽然受损,但尚能继续飞行。 刘晓连迅速指挥大家展开紧急抢修。 驾驶舱前的风挡玻璃被液压油覆盖,刘晓连几乎无法看清前方的地面。 尽管如此,她判断出一条灰白色的线出现在左翼下方,可能是机场的跑道。 飞机不断下降,刘晓连调整了飞行路径,渐渐地确认那条灰白线正是跑道。 她下令准备降落,然而,机械师报告称,由于飞机机身变形,两个主起落架无法放下。 若强行迫降,飞机极可能因摩擦起火; 若选择复飞,飞机的状态更加危险。 她迅速决定在草地上迫降,副驾驶常继堂立刻配合她的指挥,拉起飞机机头。 当飞机降至离地面约10米时,刘晓连果断下令关闭发动机。 飞机开始在草地上滑行,机组成员松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这时,刘晓连发现前方跑道上有一架小型歼击机正在滑行。 飞机的损伤导致机身失去平衡,正朝着跑道偏移。 刘晓连本能地用力踩下刹车,却没有任何反应。 此时,她站起身来,用尽全力将右舵推到极限。 她下令让飞机头部直冲草地。 飞机竟然停了下来。 刘晓连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飞行事故发生后的检查显示,刘晓连腰椎严重错位,但她依然能够控制飞机。 像她一样优秀的女飞行员还有张连芳。 张连芳,在长达数十年的飞行生涯中,张连芳执行了无数次重大任务,包括亲历我国第一、第二颗原子弹的爆炸测试,积累了近4000小时的飞行时长。 2023年12月,张连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飞行物品捐赠给了湖北革命军事馆。 这些物品中,有她长期使用的战备包、空军服以及日记本,还有那些代表她无数英勇飞行时刻的军功章。 1958年底,年仅19岁的张连芳在面临留学苏联和从军两条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她进入了空军运输机部。 张连芳的飞行任务遍布全国,历经南海的空中搜寻、北方森林的灭火、以及灾区的抢险救援。 1964年,张连芳接受了一项绝密任务,这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只有在她到达目的地后才得知。 她将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作为任务的一部分,她需要在爆炸区附近执行飞行任务并收集爆炸后的放射性物质样本。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张连芳与机组成员们需要在空中盘旋,穿越蘑菇云的辐射区域。 在一次又一次的飞行中,张连芳以过硬的飞行技术,成功完成了多项高难度任务。 尤其是在执行核爆任务时,她毫不犹豫顶着强烈的冲击波,稳稳地掌控飞机,成功采集了空中的放射性微粒。 这两次核爆任务,也对她的健康造成了长远影响。 然而,她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在张连芳的飞行生涯中,最珍贵的物品之一便是她那只战备包。 这个包曾陪伴她飞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曾陪她两次穿越核爆的蘑菇云。 每当回忆起自己在艰难任务中飞行的岁月,张连芳总会忍不住触摸这个包。 除了战备包,张连芳还捐赠了她曾穿过的空军服和记录飞行经历的日记本。 尽管这些年她身体逐渐衰老,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飞行员的初心。 参考文献:[1]马剑,沈杨.女将军重返蓝天 为祖国庆生[J].军工文化,2019,0(9):194-195
1982年,刘晓连驾驶着安-26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起飞,爬到700米高空时,
文山聊武器
2025-01-17 18:19:36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