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强势的外国女记者在采访邓公时,询问了一个“刁难性”的问题,“请问您

墟史往事啊 2025-01-16 16:50:00

80年代,一位强势的外国女记者在采访邓公时,询问了一个“刁难性”的问题,“请问您为何总是当二把手”?对此,邓公的反应如何?他又是如何回复的呢?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位意大利的女记者,名叫法拉奇,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在上个世纪的新闻界,法拉奇这三个字可谓是如雷贯耳。 法拉奇从来不打“低端局”,他采访的人通常都是政界或军界地位极高的人,比如说被中国人民所熟知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伊朗的前国王巴列维,南越的前总统阮文绍等等。 一直以来,法拉奇都对中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他曾多次提出采访中国领导人,但最后却都被拒绝了。 但她并没有放弃,见申请不成,她转变了思路,开始“托关系”,她先是找到了意大利总统,然后总统又找到了中国驻意大利的大使,大使馆又把这一消息汇报给了邓公。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在邓公看来,正好可以凑着这个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风貌,于是,在深思熟虑后,便答应了下来。 那么,这次采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内容又是什么呢? 采访时间被安排在了这年的8月21日,刚一上来,法拉奇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常规来说,凡是中央领导人会见外国的记者,是必须要有中国记者在场的,他们主要负责记录和拍摄。 但是,法拉奇却强硬地要求“独家采访”,就是说,中国记者不能在场,甚至连摄影人员都不行,现场只保留翻译这样的“必需人员”。 后面发生的事情,都来自于现场翻译施燕华的回忆,一开始,两人并没有进入正题,而是简单寒暄了几句,有意思的是,法拉奇还清楚地记得第二天是邓公的生日,提前祝贺了他生日快乐。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足以见得法拉奇提前做足了功课。 话题之初,法拉奇聊到了毛主席,她先是以自己到中国的切身感受出发,表示中国大街上的毛主席像好像少了一些,询问“中国以后还会不会保留主席的像”。 邓公的回答很果断,那就是保留,而且是必须保留。 聊着聊着,话题又转移到了邓公身上,那么,法拉奇又问了哪些问题呢? 法拉奇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邓公三次被推出“历史舞台”,内心是什么感觉,有没有“气愤”。 对此,邓公的回答是“我这个人从来不大喜欢气愤”,因为生气和愤怒只是一种情绪,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而后,法拉奇还询问了邓公对毛主席的看法,会不会因为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而对主席产生别样的情绪。 对此,邓公的回复是“没有”,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的不公平对待是党内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搞的,而毛主席一直在努力保护他。 在谈话的最后,法拉奇问了全场最为“刁钻”的一个问题:“邓先生,请问您为什么总是处在二把手的位置呢?” 法拉奇话罢,邓公显得有些犹豫,这倒不是说不好回答,而是他觉得没有回答的意义,简单思考过后,他微笑道:“我觉得,我现在的职位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工作!” 实际上,如果法拉奇真的了解邓公这个人,她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因为邓公从不在乎自己的职务大小和地位高低。 而且在当时,邓公已经在计划“干部年轻化”了,他想要远离一线岗位,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毕竟这个世界,以后必然是属于年轻一代的。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法拉奇这个人是真的不好“对付”,但对于她的每个问题,邓公都能回答地游刃有余,真不愧“钢铁公司”的绰号。

0 阅读:53
墟史往事啊

墟史往事啊

文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