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人民大会堂出现了一起离奇的案件,一天,大会堂二楼的玻璃突然被子弹击碎,周总理指示严查,可“凶手”的身份却让众人震惊,这是怎么回事? 此事发生在1966年2月2日的上午十点多钟,当时,周总理与一名非洲元首正在谈话,就在这时候,一枚邪恶的子弹击中了北边墙上的两层玻璃。 事发后,北京市公安局立马封锁了现场,另有工作人员赶紧向总理做了汇报。 由于当时正在进行国事活动,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周总理在看了报告后并没有把情绪表现出来,只是暗中下达了“立即查明案情”命令。 很快,验枪技术专家、弹道分析专家、卫戍区的人都来到了现场,要知道,事发地的后面就是宴会厅,此事非同小可,上级给出的指示是,必须在两天以内破案。 现场只有两个线索,一个是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子弹头,另一个是玻璃上面的弹孔。 推测终究是推测,接下来的办案才是重点,那么,民警和专家在办案过程中都有什么发现呢? 为了确定射击地点到底是不是在长安街,办案人员先是找到了街边的保卫人员,可是,据保卫人员称,当时并没有发现什么形迹可疑的人。 那会不会是凶手不是在街边开的枪,而是在车里开的枪呢?为了验证这个可能性,工作人员模拟了一次射击经过。 模拟分为三次进行,一次驾车快速通过,一次慢速,一次龟速,可三次实验都失败了,车开快了根本无法瞄准,车开慢了肯定会造成拥堵,这时候开枪,肯定会有人察觉到。 长安街的推测就这样被否决了,接下来就该验证陈建华的猜想了,据他推断,子弹的飞行距离最低有400米,这个距离已经相当远了,想要在400米开外精准命中大会堂的二楼玻璃,一般人还真没这个能力。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相关技术人员在靶场做了实验,结果表明,站在居民区的制高点射击,还是有可能命中目标的。 紧接着,工作人员便开始进行排查,也是在排查过程中,一名门卫提供了重要信息,他说,最近几天,一位首长的儿子经常招呼同学在房顶上打鸟。 在门卫的带领下,办案人员走进了院子,来到了孩子们打鸟的地方。 据门卫所说,孩子们打鸟用的枪是小口径猎枪,这种枪重2.8千克,有6条膛线,装载的子弹正是5.6毫米的,与大会堂现场的弹头一致。 此地距离大会堂大概有430米左右,与靶场的实验也是出奇地一致。 很快,办案人员就把这个孩子叫了过来,对于办案人员的询问,小孩也没有隐瞒,称自己在2月2日这天上午,确实跟小伙伴在楼顶打鸟了。 调查到这,事实已经非常明朗了,原来这是一起意外事故,可是呢,该如何处理,大家却犯了难。 原来,这个小孩子名叫李迪民,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李达。 大家拿不定主意,只能向周总理做汇报,得知真相后的总理虽然气愤,但也没有过多追究孩子的责任。 不过,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周总理做出指示,要求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枪支弹药登记管理的办法和意见”。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相关部门对部分枪支和弹药进行了收缴,这一阶段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后续“禁枪”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人民大会堂出现了一起离奇的案件,一天,大会堂二楼的玻璃突然被子弹
底层史观吖
2025-01-16 15:51:04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