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选举国家主席的工作中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那就是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前夕,选举国家主席的工作中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那就是毛主席竟然不是全票当选,有一人就没有投给毛主席,而此人的身份还一点都不简单,这是怎么回事? 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选举工作正式开始了。 实际上,关于谁能成为国家主席这件事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只有威望高、能力强的毛主席能担当此重任。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选举流程是必须要严格进行的,工作人员会先印制出选票,每个代表都有投票的机会,过程中,会有工作人员的全程监督,容不得作假。 投票完毕后,接下来就进入了计票环节,在大家看来,计票的结果肯定是毛主席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计票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的选票中少了一位代表的票。 “会不会是统计结果有误呢?”工作人员很不解,监票人也很纳闷,保险起见,大家又重新仔仔细细计了一次票。 但结果还是一样,毛主席少一票。 “会不会是有代表画错了呢?或者是忘记画了?”这是大家当时的想法。 但事实上,的确是有一位代表没有投给毛主席,那这个人是谁呢? 此人名叫张东荪,1886年生人,他虽身处在封建官僚家庭,但他的思想很活跃,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社会主义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但是,张东荪是在日本留学时,接触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他心里的社会主义跟我党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有出入的,这也导致在革命时期,他跟我党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 张东荪主张的是把新康德主义生搬硬套到中国,这明显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就像陈独秀曾这样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不谈政治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学界人士,张东荪和胡适便是代表。” 或许正是因为政见上的不同,才导致了后面选票一事的发生。 但不管怎么说,张东荪对革命也是有一定贡献的,比如说在抗战期间,他就对我党所表现出的抗战信念表示了肯定,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抗日活动添砖加瓦。另外,解放战争中北平能够和平解放,张东荪也出了不少力。 解放战争后期,张东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明了想要为日后的新中国做贡献的决心,主席欣然同意,并给了他极高的党内地位。 这年年初,不少民主人士聚在西柏坡商讨建国大事,这其中就包括张东荪。 当时,在外交方面,毛主席指出了一条方向,那就是坚决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坚决跟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也就是“一边倒”的方针。 不过,张东荪并不这样认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主动跟西方国家搞好关系,不能完全倒向一边,应该在国际社会上左右逢源,而不是充当美苏争霸的“牺牲品”。 张东荪的这一观点听上去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他还是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只有奉行“一边倒”才能维护中国的利益。 对于张东荪的错误想法,毛主席提出了批评,但他这个人比较轴,心里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也正是因此,在9月30日的国家主席选举上,毛主席少得了一票,而这没投的一票正是张东荪。 尽管如此,毛主席也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坦然地表示:“代表们有权选我,也有权不选我,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0 阅读:97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