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3日,我军在追击从徐州西逃的蒋军时,截住了一个车队,发现了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座车。本以为抓住了大鱼,一问俘虏才知道,刘峙早就提前乘飞机逃走了。 当11月30日,杜聿明组织徐州“剿总"的三十万大军西撤时,刘峙已乘飞机离开徐州到了蚌埠。刘峙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那就是蚌埠还有李延年、刘汝明的两个兵团,需要他去协调指挥两兵团救援被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 李延年、刘汝明本是徐州“剿总”下属绥靖区的司令官,淮海战役打响后,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改编为第八兵团,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改编为第六兵团。 有说法称,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是徐州八十万蒋军的实际指挥者。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淮海战役打响后,杜聿明尚在组织葫芦岛蒋军的撤退,等他回到徐州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我军包围在碾庄,蒋介石让杜聿明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的名义,指挥部队救援黄百韬。 徐州“剿总”有好几个副总司令,杜聿明真正有军权的头衔是前进指挥所主任,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这三个兵团,被划入指挥所序列,使得杜聿明可以名正言顺的指挥。 实际上,整个淮海战役,杜聿明能指挥的部队,就是这三个兵团,算上后来从徐州撤退时跟着的“剿总”直属部队,加起来的兵力为近三十万,和指挥八十万蒋军的说法,差距还是很大的。 刘峙打仗不行,心眼可很多,他早就担心徐州守不住,害怕在随后撤退时陷入包围当了俘虏。于是,刘峙报请南京同意后,在蚌埠又设了一个指挥所,辖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由李延年任主任。 蚌埠指挥所的设置明显有问题,一来,刘汝明和李延年都有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头衔,“剿总”的架子本就高于指挥所,如何让一个副总司令指挥另外一个副总司令?二来,刘汝明兵团的实力尽管不如李延年兵团,但刘汝明资历很深,曾是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一,还有“中将加上将衔“的头衔,而当时蒋军将领的黄埔生中,也只有胡宗南一人有“中将加上将衔“。在这种情况下,刘汝明自然不会服气李延年这样一个“小辈”,蚌埠指挥所形同虚设。 而这,正是刘峙所乐见的,便以协调刘汝明、李延年的关系,非他亲自出马为由,走了何应钦、顾祝同的关系,让两人去向老蒋建言,老蒋认为刘峙待在徐州的作用不大,去蚌埠也许更好,于是很痛快的答应了。 在刘峙飞到蚌埠没几天,杜聿明的三十万众就被华野部队合围在陈官庄地区。刘峙听闻后,后怕不已。之后,刘峙待在蚌埠,和刘汝明、李延年“磨洋工”,直到老蒋感觉不对,派蒋纬国带着战车部队督战,刘峙这才认真起来,督令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攻击前进,向黄维兵团靠拢。 蒋纬国督战的日子,刘汝明、李延年叫苦不堪,两兵团的将领也纷纷抱怨,说伤亡太大。不久后,蒋纬国见他带去的战车部队损失很大,也扛不住了,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蒋纬国走后,刘峙松了口气,也不再督促部队作战了。等黄维兵团覆灭后,刘峙担心蚌埠受到攻击,急令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回撤抱团。 多年后,刘峙在回忆录中,提及淮海战役,竟然说出这一番话:“大兵团无后方之作战,本属冒险,竟不能发挥勇猛果决之精神,则危险甚大。杜聿明放弃徐州,本属冒险,却不能发挥勇敢果断精神,以迅速的行动作战,以致陷全军于危殆。” 刘峙认为,是杜聿明导致了三十万大军覆灭,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杜聿明放弃徐州,带着三十万蒋军西逃时,由于他之前在南京的军事会议上释放了烟雾弹,所以在12月1日,我军才发觉徐州蒋军主力已经撤逃。 杜聿明集团早跑一天,虽然在组织上混乱不堪,但毕竟有机械化的便利,所以我军追击部队想要追上并包围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事情的转折点在12月3日这天,对杜聿明而言,大部队就要到永城地区了,一旦通过这里,后面的路就要好走的多,即便不能全部逃走,邱清泉的第二兵团等主力也是可以走掉的。 为了防止老蒋胡乱指挥,杜聿明这天把总部和南京联系的电台都关闭了,对外说是出现故障。不想老蒋派亲信邓文仪乘飞机,飞到邱清泉兵团的上空,空投手令,邱兵团74军军长邱维达和邓文仪联系后,拿到了手令,并和邱清泉一同交给杜聿明。 手令内容是老蒋推翻了此前同意杜聿明集团撤退的承诺,转而让杜聿明指挥部队回头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手令的措辞很严厉,其潜台词是杜聿明若不执行,便要严惩,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只能发出“不知有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的牢骚,牢骚发完后,命令还得执行。至此,杜聿明集团插翅难逃了。 杜聿明集团覆灭的过程,有大量史料为佐证,事实很清楚。但刘峙就是要甩锅,他在回忆中还煞有其是的提到,在淮海战役中,他的好几个正确的主张,被杜聿明否决,因此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总司令的建议被副总司令否决,刘峙也真是敢说。总之,在刘峙的回忆中,他这个总司令“算无遗策”,锅都是“杜副总司令”。不知道杜聿明有无看过刘峙的回忆录,如果看过,恐怕会气得够呛。(图片:刘峙)
[doge][doge][doge]
《孙子》少则能逃之,不若者能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