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妙手回春,4轮血浆置换,把印度工程师从死神手上夺了回来。这本是上个月被网友们热议过的话题,但今天又见不少平台重新翻出来议论。作为一个“点评君”,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出来唠叨几句: 01 华山医院这次与死神竞速,成功救活一个濒临死亡的“患者”,令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了中学时读过的那篇著名通讯《为了61个阶级兄弟》,生命至上,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才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温暖。救死扶伤,本来就不应该有国度的。在医护人员面前,他只是一个患者,一条生命,理应全力以赴予以抢救治疗——就像当年白求恩大夫一样。 02 民众纠结的是“‘四轮血浆置换’用掉了30位志愿献血者的付出,而普通民众要用血时,医院却往往声称血库告急,需要患者家属志愿献血后才能取得用血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全血与血浆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全血输送需要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而血浆输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作交叉配血。自全国建立血库以来,全血一直都是比较稀缺的,但血浆供应尚可勉强满足临床需求; 二是一个城市的血库在不同时间段,其血液紧张程度是不同的,而不同血型的血,其紧张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我们不能因为上个月在某地申请用血遇到紧张的情形,就断定这个月申请用血依然会遇到紧张的情形;同一天有两名患者要申请用血,一个是O型血,一个是AB型血,很可能出现O型血患者无法配血成功,而AB型血患者却比较容易配血成功(学过生理卫生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里面的科学原因) 三是在看待某个社会事件时我们要防止出现“盲人摸象”的倾向——即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某起个案就推断出整体的情形来。网友们提及的“医院无故刁难患者申请用血”的问题,这也许在个别地方确实存在,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肯定只是个案。我父亲(B型)2008年、2014年两次手术申请用血,手续办理都相当顺利,当时医院确实有问我有没有献过血,我说献过四次,两次在部队,两次在地方,但在部队献血的献血证早就扔了,地方献血的献血证在千里之外的办公室抽屉里。医院并未查实我的详细献血经历,就向地级市的血站申请到了用血。 03 这起事件,有关单位到底有没有需要反思之处呢?我觉得还是有的。至少三个方面吧: 一是宣传报道挑动了民众敏感神经。抢救过程介绍得过于详细,尤其是格外强调“四次全身性的血浆置换”,这确实容易引起百姓误解。 二是女性医护人员太过显摆。从与印度工程师合影的12人进行分析,除开1名男性的患者家属,华山医院共11名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合影留念,其中男医生1名、女医护人员10名,这也容易让民众误以为中国的女性习惯性地以“与外国人合影”为荣。 三是加大对“抢救底层民众”的宣传报道力度。尤其要宣传对于那些入院时交不起住院押金的来自社会底层的患者,医院是如何“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不问钱事,专注救人”的。
华山妙手回春,4轮血浆置换,把印度工程师从死神手上夺了回来。这本是上个月被网友们
元驹的生活
2025-01-08 16:34:13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