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西一农民去世后,儿子将父亲遗体放进了大缸。村里人纷纷说儿子不孝,没想到在3年后打开大缸后,所有人都傻眼了。 信源:正北方网——江西男子将父制成“木乃伊” 7年不曾腐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葬一直是老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下葬方法,虽然如今火葬的推广普及度逐渐升高,但我们所不了解的是,还有许多奇怪的下葬习俗。 比较常见的是在丧礼中,有一种习俗是在死者的墓穴周围焚烧纸车、纸马、纸人等各种纸制冥器。这些纸扎品象征着死者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通过焚烧,希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中使用。 在一些地方,下葬时会在墓穴中放入一个小土罐,罐里装有五谷杂粮,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偏左放,女性则偏右放。这个习俗寓意着死者在来世中能够丰衣足食。 还有一种习俗是在灵柩安置于墓穴之后,会先覆盖一层细土,随后将从墓穴中清扫出的土壤均匀撒布其上。紧接着,会放置一只碗,俗称“衣饭碗”。这一做法寓意着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是希望在未来迁坟的考虑,能够轻柔地进行,以免打扰到安息的亡魂。 古人也有自己的丧葬习惯,家境富裕的家族在安葬逝者时,会有一种特别的仪式:当灵柩被安置于墓穴之中,家属会退至距离墓地一定的位置,接着射出三支箭,随后迅速撤离。这一古老习俗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也意在驱散可能围绕墓地的不祥之气,保护生者免受其影响。 这些稀奇古怪的下葬方式和偏方,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多见,但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逝者安息,保护生者,但江西一位儿子给自己父亲的下葬方式,却像是有什么深仇大恨。 林观荣,一个生活在灵山脚下的普通农民,从小就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他经常前往山上的寺庙,听僧人讲经,参禅打坐,逐渐养成了修行的习惯。尽管他没有出家,但他的生活和行为已经与出家人无异,他甚至经常在寺庙做义工,捐献香火。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观荣对“缸葬”这一佛教传统葬礼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遗体得以保存,甚至希望能够修成“肉身菩萨”。 尽管他曾向寺庙的僧人和儿子林上水提及这一想法,但并未得到支持。然而,林观荣始终坚持这一愿望,并在临终前再次向儿子强调了这一点。 面对父亲临终的遗愿,林上水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尽管他知道这与传统的葬礼方式不符,也意识到这可能会遭到村民的非议,但他还是决定尊重并完成父亲的最后愿望。 他定制了一个大缸,并开始准备“缸葬”所需的材料,包括木炭、石灰粉等,以确保遗体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 父亲死后,林上水在大缸的底部铺上了寿衣和一个小型木凳,随后将他父亲林观荣的遗体安放于缸内,还精心的用木炭石灰进行了防腐处理。这些完成之后,他将大缸密封,完成了这一传统的缸葬仪式。 三年后,按照林观荣的要求,林上水打开了密封的大缸。让所有人惊讶的是,林观荣的遗体并没有腐烂,而是保存得相当完好。 这一结果不仅让林上水感到欣慰,也使得原本指责他的村民感到震惊。 出于经济考虑,林上水选择用石膏为父亲进行塑身,并供奉在家中。虽然他的行为因为村民的害怕导致家中几乎无人问津,但林上水却表示毫不后悔,父亲的遗愿最重要 佛教的缸葬,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丧葬方式。缸葬,又称“瓮棺葬”,是一种将逝者的遗体放入陶制容器中安葬的习俗。 佛教中的“坐化”与“缸葬”结合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这种结合体现了后世僧侣对于肉身不朽境界的向往。这种追求,据说起源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诲。据传,释迦牟尼曾指示他的弟子摩诃迦叶,要他保持肉身不腐,以便在未来弥勒菩萨降世时,能够亲见其降临。 坐缸的过程,不仅是对逝者肉身的保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供奉。如果几年后开缸,缸内的僧人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会被塑成金身,成为“肉身佛”,供后人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