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的一间小屋里,83岁的黄兰给46岁的儿子黎国恩端了一碗糖水:“吃了就不会痛了。”黎国恩照做了,安静地昏睡过去。看着儿子睡着,黄兰用黑丝巾结束了儿子的生命,当天,黄兰就走进警局自首。 杀人?母爱?在这起“因爱杀子”的案件背后,是46年的无私照顾与身心煎熬。 法院最终判她三年缓刑四年,而舆论对老太太没有指责,只有同情。 黎国恩刚出生时,医生说他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大脑发育不全,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从学走路到学说话,每一步的成长,黎国恩都走得异常艰难。 而黄某呢?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几年下来,硬是练成了“半个医生”。 从按摩到喂饭,从换尿布到清洗伤口,她的双手就是黎国恩的生命线。 46年里,黎国恩的每一次病发,每一次痛哭,都像一把钝刀割在黄某的心上。而这一切的付出,她从没抱怨过一句话。 甚至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她选择了提前退休。 随着时间推移,黄某的身体每况愈下。 年纪大了,心脏病、高血压接踵而至,而黎国恩的病情却越来越糟,因为病痛一度连饭都难以下咽。并且还有提前老化的迹象:牙齿逐渐掉光。 彼时每况愈下的黄某也已经意识到,自己无力再照顾二儿子。 亲戚和邻居看不下去了,建议她把儿子送到福利院。黄某去考察了一次,却皱着眉回来了:“条件不好,他在那会受罪。” 但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儿子怎么办? 不放心交给别人,可是也不忍心看到儿子继续受折磨。 于是,那个让人绝望的念头冒了出来:“用安眠药带他离开苦海人生。” 2017年的那个下午,黄某趁家里其他人不在,准备了60粒安眠药,捣碎后加了糖水,端到儿子床前。 她哄着儿子喝下糖水,看着他沉沉睡去,然后用丝巾勒住了他的脖子。 一小时后,她的大儿子回家,发现弟弟面色发紫,已经停止了呼吸,而黄某则坐在床边流泪。 “我知道这样做是犯罪,但我没别的办法了。” 当天黄某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警局自首。 这起案件很快进入司法程序。黄某被控故意杀人罪,但法院最终判处她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检察机关指出,黄某杀人的动机并非仇恨,而是为了减轻儿子的痛苦,这一行为属于“因爱而杀”。 该案主诉检察长邱灵说得很直白:“她的行为不是恶性暴力犯罪,而是出于母爱的极端选择。” 法律的判罚看似轻,但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法律不能失去威严,另一方面,法律也要有温度,要贴近人性。 案件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大都同情黄某: “一个83岁的老人,能撑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 “46年如一日的照顾,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负担。而黄某的选择,虽然极端,但确是无奈的选择。” 或许,这不仅是法律的课题,也是社会的必答题。每一个人的老去,每一个家庭的困境,都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像黄某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 而检察长邱灵也在黄某案公诉意见中指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职能机构,应该创新管理方式,形成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 希望,以后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2017年,广州的一间小屋里,83岁的黄兰给46岁的儿子黎国恩端了一碗糖水:“吃
绮南爱历史
2025-01-06 22:23:49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