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8日,民警叶剑雄收到了一封从看守所寄来的信。信是陈某写的,一个34

绮南爱历史 2025-01-17 18:26:24

2005年1月8日,民警叶剑雄收到了一封从看守所寄来的信。信是陈某写的,一个34岁的死刑犯。他因绑架杀人入狱,判刑时没喊冤没吵闹。 叶剑雄回忆起几次和他的谈话:这个人虽罪大恶极,却对家人满是牵挂,尤其是那个不满10岁的儿子。 信的末尾是陈某老家的地址和其儿子的姓名。读完信,叶剑雄靠在椅背上,内心复杂,这是一封无言的“托孤”信。 故事还得从2004年说起。叶剑雄刚从部队转业,成为深圳龙岗看守所的一名管教民警。 接触陈某时,这个犯人几天不说话,见人只瞪眼。 叶剑雄没管这些,每天按时到监仓找陈某聊天,说的全是些军旅故事。陈某慢慢开了口,还主动提供了几条贩毒线索。 转到二看守所前,陈某对叶剑雄说:“管教,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叶剑雄随口答应了。没想到,陈某真的写了几封信。每次信里除了忏悔,都会有对自己对亲人的牵挂。 陈某是湖北人,母亲早已经去世,老婆离家多年。家中只剩下了一个已经七旬的父亲,和一个不满10岁的儿子。 父亲已经年迈,且只有一只眼睛看得见。每天除了照顾孙子之外,还要下地干活。 之前爷孙俩的收入来源,都是陈某在外打工寄回去的工资。如今陈某犯罪入狱,爷孙俩的生活可见非常艰难。 作为民警,叶剑雄痛恨陈某犯罪的行为,但在看到陈某对家人的牵挂后,叶剑雄十分理解。 2005年初,陈某被执行死刑前,见了叶剑雄最后一面。那天,他哭着向叶剑雄说了很多关于家中的事情。 话里满是对父亲和儿子的担忧与不舍。 叶剑雄听到陈某的担忧,并当即答应陈某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其儿子完成学业。 没多久,叶剑雄收到了陈某的“托孤信”。 一个月后,他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寄到了湖北陈某的老家。 这是第一次资助,也拉开了十年坚守的序幕。 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两次汇款,金额随着孩子学费增长而增加,总计45500元。 可这钱对叶剑雄来说,并不轻松。2005年,他的工资刚过5000元,家里还有1岁的孩子和患病的岳父母。 妻子理解他的执着,但岳父一开始不理解:“孤儿这么多,为什么要帮一个死刑犯的儿子?” 叶剑雄只说了一句:“他没钱上学,连吃饱都难,我不能不管。” 十年间,叶剑雄从未去过孩子家,也从未透露自己的身份。他只通过信件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时间一晃到了2014年。孩子已高中毕业,决定放弃念大学,学习汽修,尽早自立。 听到消息的叶剑雄一开始火冒三丈:“成绩不错,为什么不读书?”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想到了孩子需要照顾年迈的爷爷,选择这条路未必不对。 19岁那年,叶剑雄第一次见到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孩子眼里透着坚韧,脸上带着羞涩,低声道:“叔叔,谢谢您。” 叶剑雄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干,记住,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作为看守所管教民警,他主动请缨管理病号仓,负责过75名艾滋病犯人和716名肺结核病犯人的日常工作。 面对高风险,他从不退缩。后来调到派出所,已过50岁的他仍坚持走一线,带着年轻队员风风火火地干。 “我是一名人民警察,要对得起警察前面的‘人民’二字。” 这是叶剑雄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信,警察不仅要打击犯罪,还要为社会注入温暖与希望。 如今,那个曾被托付给他的孩子已在杭州汽修厂自立,生活渐入正轨。 叶剑雄偶尔会打电话过去问候,也曾劝他来深圳发展:“里机会多,学成之后会更好。” 有人或许会问:叶剑雄这么做“值得吗?” 但于一个民警而言:一个孩子能走正路,能有未来,就值得。 这位普通的民警,用十年的行动践行了一个承诺,用他的坚守书写了属于警察的侠骨柔情。 参考信源:走近“广东省文明家庭”叶剑雄、庄锦花家庭:持续10年爱心资助 家人的支持是最强大后盾 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2023-04-01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冯韦

冯韦

3
2025-01-17 21:29

值得赞,好人有好报。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