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竺可桢考上中学,和胡适是同学,一天,胡适当众挖苦竺可桢:竺可桢活不过20岁!谁知道竺可桢22岁又遇到胡适,胡适还嘴硬:你要是活到了60岁,我在你的寿筵上当着你所有亲友的面给你磕三个响头,你要是比我活得长,你可以在我的尸体屁股上踢一脚!
1905年的上海,澄衷中学的校园里,竺可桢或许怎么也想不到,同学胡适一句戏谑,竟成了他人生的奇点,一个逆袭的开端。
当时的竺可桢,瘦弱矮小,在同龄人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格格不入,胡适的一句玩笑,别人可能觉得是年轻人的狂妄之言,却意外激起了竺可桢的斗志,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命运的巧妙安排。
从这一刻起,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偏移,他不再是那个体弱多病,任人调侃的“小矮子”,“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口号,在当时却成了竺可桢的救命稻草。
他开始跑步,练习武术,参与体操训练,风雨无阻,他用行动回应了胡适的“预言”,也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四年后,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
仅仅一年之后,他又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将他和胡适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驶往美国的船上,他们又碰到了彼此,命运的安排总让人感觉既神奇又有点玩笑感。
胡适见到仍旧清瘦的竺可桢,又说他怕是到不了六十岁,我要是能陪你到60岁,你的生日那天,我会在你面前磕三个头,这番话,与其说是玩笑,不如说是对竺可桢的又一次刺激。
竺可桢刚到美国,便选了伊利诺伊大学,主攻农学,他很快发现气象学对中国农业至关重要,于是果断地选择了哈佛大学地理系,专攻气象学领域。
1918年,28岁的竺可桢获得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要将现代气象学带回中国的种子,竺可桢回国后,曾在武昌、南京(东南大学前身)和天津的多所大学教过书,他不仅讲授地理和气象学知识,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那个中国气象事业极其落后的年代,天气预报几乎被外国势力垄断,竺可桢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1928年,蔡元培邀请竺可桢在南京创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接下来的八年里,竺可桢领导团队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打破外国在气象领域的垄断,为中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气象预报系统。
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有了自己的声音,竺可桢也被尊称为“中国气象学之父”,他不仅系统地开展了全国各地的气象调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气象数据,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气象人才,为中国气象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当时46岁的竺可桢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从此开始了他持续13年的浙大校长生涯。在这期间,他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一心一意地努力将浙江大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在他的领导下,浙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跻身国内顶尖高校之列,被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推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引进优秀师资,使浙大在文理学科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还大力推动校园建设,扩建校舍,添置设备,为浙大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8年,竺可桢的妻子张侠魂和儿子相继离世,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就像突然晴天打雷一样,几乎让他崩溃,但竺可桢并没有被悲痛击倒,他选择将悲伤转化为力量,更加专注于工作,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他天天都锻炼,早点休息,跑步和练武术,一直都没停过,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帮助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1949年后,竺可桢离开浙江大学,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此时,胡适早已离开大陆。
74岁的竺可桢,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并没有忘记和胡适的那个“赌约”,但对他来说,运动和工作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信仰。
竺可桢与中科院牵头构建我国首个物候观测网,确立统一标准,此举对我国气候与环境研究意义非凡。
时间来到了1962年,胡适在台北病逝,享年71岁,而竺可桢的生命还在继续,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回应着胡适当年的“预言”。
1974年,竺可桢84岁,身体依旧硬朗,胡适那句“活不过60岁”的预言被他打破了,而且他还比胡适多活了十来年,竺可桢即使到了93岁,也保持着每日散步的习惯,每天早晚各走两公里。
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当年那个被预言“活不过20岁”的瘦弱少年,最终活成了一个传奇,一个用一生打破“预言”的传奇。
胡适成了笑话!人狂有祸,诚不谬矣。[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