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优秀,就应该资助我出国读研,停止帮我,那就是欠我的!”2024年8月,一贫困女大学接受了好心男子的资助4年,在毕业女学生要去出国留学,男子就停止了资助,女学生直接找到男子家中大闹,开口就要一个月20万元的“生活费”…… 这名女学生名叫婷婷(化名),此时的她站在别墅门前,面容扭曲,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引来周围邻居的侧目。这位曾经乖巧懂事的贫困女大学生,此刻却像变了一个人。 四年前的夏天,同样在这座别墅前,婷婷怀着忐忑与感激的心情,第一次见到了她的资助人王先生。那时的她,手里紧握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婷婷来自西部山区的一个贫困县,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妹要养活。 尽管家境贫寒,但她从小就懂事好学,在村里的简陋教室里坚持学习。高考时,她以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被知名大学录取,但高昂的学费却让这个困难家庭陷入了绝望。 就在这时,素未谋面的王先生伸出了援手。 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多年来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被婷婷的故事打动,承诺资助她完成四年大学学习,每年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她毕业后能够报效祖国。 大学四年里,婷婷没有辜负资助人的期望。她专业课全A,多次获得奖学金,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优秀学生。 然而,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她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开始计划申请国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并理所当然地认为王先生会继续资助她的深造计划。 当王先生委婉表示资助已经履行完毕,希望她能够独立承担后续深造费用时,婷婷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她认为自己四年来的优异表现,理应得到继续资助。这种想法逐渐演变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将善意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的义务。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八月天,积压已久的情绪彻底爆发。婷婷不请自来,在王先生的别墅前大闹,要求每月20万元的"生活费"作为出国留学的资助。她的言行举止,与当年那个怀着感恩之心的贫困女孩判若两人。 这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人同情婷婷的处境,认为她求学心切;但更多的人对她的行为表示不解与谴责。一位网络评论写道:"当善意被视为理所当然,感恩之心就会被自私吞噬。" 事实上,这个案例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些受助者在获得帮助后,逐渐将善意误解为义务,把资助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忽视了资助的本质是一种善意的给予,而不是施受双方的永久约定。 对于资助人而言,这件事或许会影响其继续资助他人的热情。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在进行慈善资助时,需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设定合理的期限和边界,避免善意变成负担。 而对于像婷婷这样的受助者,则需要明白:资助是一种善意的给予,而不是无止境的义务。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更应该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会感恩,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我这么优秀,就应该资助我出国读研,停止帮我,那就是欠我的!”2024年8月,一
谈天鉴夕朝
2025-01-01 18:18:20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