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故宫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当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同时

谈天鉴夕朝 2024-12-25 14:56:07

1973年,故宫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当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同时提出了一个规定:员工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取出里面的丝绵,这一用途在当时看来颇为奇特。 1973年的北京,一场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的"福利发放"正在进行。院内张贴的告示引起了员工们的注意:"为改善职工生活,现将库存清朝御林军铠甲作为福利发放,每套5毛钱,每人限购5套。购买时需现场拆解,取出内里丝绵。" 这则公告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文革余波未平,故宫由"革委会"管理,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得到一些保暖的丝绵,对许多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清晨,故宫西北角的仓库外已排起长队。工作人员打开厚重的仓库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重的樟脑味。仓库内,成千上百套铠甲整齐地堆放着,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暗淡的光泽。 这些铠甲曾是清朝御林军的标配,由上等牛皮制成外层,内里填充江南上好丝绵。它们见证了清朝的兴衰,本该是珍贵的文物,如今却被当作普通物资处理。 职工们依次进入仓库,挑选心仪的铠甲。他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着这些沉甸甸的铠甲,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在仓库一角,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拆解铠甲。他们熟练地剪开缝线,取出里面蓬松的丝绵,将其装入麻袋。空荡荡的铠甲外壳则被随意丢弃在一旁,等待被当作废铁处理。 李师傅是故宫的老员工,今年已经56岁了。他拿着工作证,领取了5套铠甲的购买权。看着手中的铠甲,李师傅不禁陷入沉思。 他想起年轻时曾在故宫文物修复部门工作过,亲手修复过不少珍贵文物。如今看到这些铠甲被拆解,心中不免有些惋惜。但现实的压力很快冲淡了这份惆怅,他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些丝绵。 "老李,你发什么呆呢?快点拆啊,后面还有人等着呢!"同事的催促声将李师傅拉回现实。他叹了口气,开始动手拆解铠甲。随着缝线被剪开,丝绵如云朵般涌出。李师傅小心地将丝绵取出,装进准备好的麻袋里。看着空空如也的铠甲外壳,他心中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故宫的另一个角落里,年轻的文物修复员小张正在为一件瓷器做最后的修复工作。他对仓库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小张专注地用小刷子清理着瓷器表面的灰尘,眼中满是对文物的敬畏之情。他不会想到,就在几百米外,数千件珍贵的文物正在被肢解。 随着时间推移,3000套铠甲很快被分发一空。职工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装满丝绵的麻袋离开,准备将其制成被子和衣服。仓库里只剩下一地狼藉的铠甲残骸,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无奈。 这批铠甲的命运并非都是如此。有1000套被拨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用作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道具。虽然免于被拆解的命运,但这些铠甲也难逃被随意使用和损坏的结局。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即使是专业的影视工作者也未能意识到这些铠甲的珍贵价值。 随后的日子里,故宫的职工们开始享受这份特殊的"福利"。李师傅的妻子用丝绵做了一床暖和的棉被,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有的职工将丝绵制成棉袄,有的则做成坐垫。 一时间,故宫内外洋溢着一股温暖祥和的气氛。然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份温暖是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来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事件逐渐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开始质疑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指出这些铠甲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在舆论压力下,故宫不得不叫停了这一做法。但为时已晚,大部分铠甲已经被拆解,无法挽回。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有人对当时的决策者提出批评。故宫管理层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决定。 在这场风波中,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故宫科技文保部副主任曹静楼和他的妻子,当年也曾购买了这些铠甲并制成了丝绵被。 多年后,他们将这床见证历史的被子捐赠给了恒源祥博物馆,成为了一件特殊的展品,诉说着那段尴尬而又值得反思的历史。 这一事件给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文物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故宫也开始重视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是2023年。故宫早已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每天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然而,那4000套消失的铠甲仿佛成了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时刻提醒着人们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在故宫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不起眼的展览室。里面陈列着为数不多的幸存铠甲,以及一些当年拆解铠甲的工具。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实物和图片资料,了解那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信息来源:北方网——故宫被指贱卖清代御林军铠甲给员工每套仅5毛

0 阅读:1
谈天鉴夕朝

谈天鉴夕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