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人和上虞人 曹丕《杂诗》里写道:“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音kuai);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吴会就是吴地和会稽的合称。其实曹丕没到过吴地和越地,他只是想象。那时候的吴越,属三国时的吴国所有。 同理,曹操也没有到过吴越,更没有到过我老家上虞。 有一则记载,说曹操和杨修同游曹娥庙,见《曹娥碑》,碑阴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这是字谜,隐含“绝妙好辞”四字。曹操和杨修看了都不解其意,揽辔并行,杨修先解出字谜,而曹操是又骑马十五里(又作三十里)才反应过来,他对杨修说:“我才不如卿,乃觉十五里。” “乃觉十五里”是典型的古汉语倒装句,意即十五里乃觉。 这当然是传说,因为孙权并没邀请曹操到吴越之地来访问过。 咱来说说会稽。 会稽即现在的绍兴,越地的核心。 我们老家上虞,一直归绍兴所辖。其中有好几个乡镇原来属绍兴县,后来划到上虞了,包括竺可桢先生的老家东关(也是鲁迅的外婆家),以及章学诚、马一浮先生的老家。他们说的方言,与上虞话是有区别的,他们说的是绍兴话。 我少年时,常在曹娥江边上割草捡柴,我们称曹娥江对面、说绍兴方言的东关镇人,叫“会稽人”,或“对江人”,他们的口音比较硬。 而我们上虞人的口音也是不同的,虽然完全可以交流。 @至道山人 兄问我写字落款为啥叫“上虞法子”,其实简单,我不想冒充绍兴人,绍兴是名城不假,可是上虞也是古邑,历史甚至比绍兴还长,舜会百官在上虞,舜又叫虞舜,上虞自此得名,曹娥江因此又名舜江。而且上虞这个地名,几千年来没改过,比邯郸还要古老得多。 上虞有座夏盖山,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登临之所;上虞有小越镇,传是南宋政权准备逃亡时落脚的地方,与余姚很近了。 都说夏代的文物现在荡然无存,因此有人怀疑夏朝的存在,不过,在越地倒是有不少夏朝的传说,尽管没有可以证实的文物——绍兴的大禹陵,现在只是一个石穴而已。 高攀一下:黄宗羲写文章,也只署余姚黄宗羲,而余姚近长期以来也一直是绍兴的辖县,明朝就是。 说多了。 贴字二纸,今儿的日课。
会稽人和上虞人 曹丕《杂诗》里写道:“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音kuai);吴
悦悦文化
2024-12-30 14:37: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