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的入侵,让养殖户损失巨大,但是有的国家却把它当香饽饽,他们是如何消灭福寿螺的? 谁能想到,一只小小的螺,竟然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 一边是让人头疼的入侵物种,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一边却是穷人的救命稻草,被奉为餐桌上的珍馐。 福寿螺,这个名字听起来吉祥,实则内藏玄机,它在中国和印度的命运,恰恰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复杂交织的现实。 让我们回到80年代那个年代,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潮流席卷了整个中国,各种新鲜事物也跟着来了。 一个巴西血统的华人引入了一种南美的福寿螺,想要在广东的养殖业里试试水。 初期,福寿螺在广东温暖湿润的气候下,疯狂生长,养殖户们赚得盆满钵满,简直就是躺赢的节奏。 尝到甜头的养殖户们奔走相告,很快,福寿螺养殖的热潮席卷全国,尤其在南方地区,简直火得一塌糊涂。 然而,好景不长。这货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是个不折不扣的“干饭王”。 水稻、蔬菜、瓜果,甚至菱角、芋头,啥都吃,而且繁殖速度惊人,简直就是生物界的“复印机”。 福寿螺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反而让农业生产头疼不已,短短三年就给国家造成了超过3个亿的经济损失,简直是个大乌龙。 2013年,福寿螺首次被认定为需要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生物,这事儿挺严重的,连国家都出动了,能看出有多棘手。 面对来势汹汹的福寿螺,科学家们也没闲着,开始琢磨怎么对付这玩意儿。 用农药?怕污染环境。 物理清除?效率太低。 最后,他们决定采用生物防治法,也就是利用天敌来对付天敌。 福寿螺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流域,那里有一种叫蜗鸢的猛禽,专门吃福寿螺,一口一只,嘎嘣脆。 但引入蜗鸢风险太大,万一它在中国也变成入侵物种,那岂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而有一种鸟叫钳嘴鹳,它也是福寿螺的克星,2006年首次在云南大理被找到,但这货是候鸟,行踪不定,能不能指望它还不一定。 外来的靠不住,那就得靠自己人。 一开始,人们尝试用鸭子来吃福寿螺,但鸭嘴对付不了福寿螺的硬壳,效果一般。 后来,人们发现,鸭子虽然吃不了成螺,但可以吃螺卵啊!于是众多鸭子被派到福寿螺常出没的河里和稻田中,专程去消灭那些螺卵。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甲鱼也是个吃螺的好手,它们会在福寿螺露头的时候发动突袭,一口一个,干净利落。 浙江余杭一些荷塘就靠养殖甲鱼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 鸭子吃卵,甲鱼吃螺,这波操作简直666,既解决了福寿螺的危害,又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 不过福寿螺在中国人人喊打,但在印度,它却成了香饽饽,甚至被一些穷人当作主食,这是怎么回事? 在印度,由于宗教原因,很多人不食用牛肉和猪肉,这导致他们的蛋白质摄入选择相对较少,福寿螺富含蛋白质,价格实惠又好买,所以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印度人常用长时间高温的烹饪方法,将多种食材和香料混煮成糊状,这样能有效消灭福寿螺里的多数寄生虫。 而且,印度人对食物的口感要求不高,重口味的香料也掩盖了福寿螺的土腥味。 印度人习惯了恶劣的环境,对各种污染和寄生虫的抗性挺强,所以他们吃福寿螺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福寿螺的命运,在中国和印度截然不同,这反映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角色。 福寿螺在中国算是外来入侵物种,对农田和自然环境挺有破坏力的,得想办法遏制它的数量增长,在印度,福寿螺是食物资源,为贫困人口提供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福寿螺的数量。 那为什么中国人对福寿螺敬而远之? 中国人吃东西很讲究,对食物的口感、味道和安全性都有挺高要求。 福寿螺的口感不如我们常见的田螺和海螺,它的肉质比较粗糙,而且有一股土腥味。 还有就是,多年前曾发生的福寿螺寄生虫感染事件,让人们对福寿螺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甚至将其从餐桌上彻底拉黑。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进步和咱们生活水平提升,大家对食物种类要求更多,也更看重食品安全,所以一般不愿意尝试福寿螺这种有风险的食材。 福寿螺的故事,让人深思不已,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如何看待外来物种的利与弊?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等未来人们想办法将“害虫”转化为资源,或许也是一种生态智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