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陕西神木农民王更发正放牛,忽然牛踩土不肯走,土里渐漏出一鹿角,王更发

麒阁史观 2024-12-18 17:21:24

1957年,陕西神木农民王更发正放牛,忽然牛踩土不肯走,土里渐漏出一鹿角,王更发以为是野鹿老死,被风沙埋这了,细看他却大吃一惊,那鹿角分明闪着金光,王根发大着胆子去挖,竟挖出一整只金鹿来。 王更发脱下衣服,用衣服包起来,紧紧抱着金鹿,撒腿一跑,跑到一半,王更发猛然想起什么,牛还在那里,这牛可是队里的,要是丢了后果不堪设想,王根发又跑了回去,那牛还在那里直跺脚踩土。 这下,王更发也镇定下来,他想,自己这么慌张地回去,肯定会被同村的人怀疑,他看四下无人,便又把金鹿埋了回去,做个记号。而后牵着牛,若无其事地走回去。路上,王更发心想,队长今天叫我放牛,这牛真是我的贵牛,想到这,王更发一脸笑意地拍了拍牛头。 回去之后,王更发赶紧找来父亲,把此事全盘托出,老父亲半信半疑,以为儿子是放牛闷得慌,出现了错觉,王根发却不管,一边说,一边找麻袋和铁锹,大有寻宝之势。老父亲半信半疑地看着王根生,看他信誓旦旦的,不禁感慨,看来老王家这次撞大运了。 第二天,两人工都不上,拎着麻袋看着铁锹就去了那个地方。王更发一铁锹下去,果然,挖出了昨天的那只金鹿。 这个时候,王更发才细看这金鹿,发现说是金鹿,好像又不像,只见它长着一个明显带钩的鹰嘴,身高6厘米左右,比例很协调,但它头顶上却顶着一双几乎跟身高一样高的大角,这双大角还极尽美丽,圆雕、透雕、浮雕组合成极其复杂的线条和图案。 王更发自然看不懂这花纹和图案,但是他抱着,沉甸甸的,又金光闪闪,他断定八成是金子。老父亲也看呆了,招呼王更发快点挖。两人断断续续挖了一上午,挖出铜刺猬、银虎、银鹿、铜虎、铜鹿、银剑柄、珍珠、珊瑚。 两人正挖得欢,就被出来找他们的队长给逮到,队长读过书,有文化,知道这可是文物,二话不说,就把王家父子给押到了镇上,挖出来的古董装了整整一麻袋,用马驮着,先是送到镇上,后来又送到了县城。 很快这件事情传到了考古队的耳中,他们立即派人前来,一番考察,竟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墓葬,经过检测,确认是战国时期的墓葬,有着浓厚的匈奴风格,并且规格很高。为何地处中原汉人世代居住的陕西神木,会发现本是游牧民族的匈奴墓葬?陕西一片片的黄土高原,这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住得惯? 其实这就与神木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神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边缘,是毛乌素沙漠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神木北边连接着内蒙古,南临黄河,西靠榆林,而且战国末期的气候,和现在的气候差别还比较大,神木一带的气候还相当湿润,鄂尔多斯高原的匈奴人常常会南下放牧,一来二去,就看中了神木这个地方,小住下来。 虽然确定了是匈奴墓,但是墓主人的身份却一时间难以确定。匈奴是游牧民族,上马就能打仗,战斗起来所向披靡,可是下马却不能提笔,别说写字了,他们连文字都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些符号至今也没有被破解。 这就导致考古队员不能像发掘汉墓那样,通过陪葬品上面的铭文或者是墓志铭,来确定墓主人的信息。没有文字记录,考古队员只能从发掘出来的文物中找突破口。 他们发现,王更发交上来的文物中,有5只形状相似的银卧鹿,三雌两雄,通高约8厘米,长10厘米,这些鹿呈跪姿,目光昂首向前,两耳直竖,四肢屈地,蹄子尖尖的非常突出,形状十分巧妙,如柳叶一般。其中两头雄鹿头部顶着弯曲状的长角,身体微微向后倾斜。 这五只银鹿是成套的,像是什么象征,考古队员决定从这几只银鹿身上下手。要知道,在古代,鹿有着极深的象征意义。我们熟知的上古神兽麒麟的原型就是鹿。麒就是大牡鹿,麟就是大公鹿。 另外在《公羊传》中有言:“麒麟,仁兽也。”可见古人把麒麟当做吉祥美好的象征,古人想要寄予吉祥,祈寓美好,找不到麒麟,那就自然找鹿来寄托吉祥美好。 另外古时候有鹿还能显得很有面子。在青铜器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打仗,那首先不是去找敌人,而是去找鹿群,拔鹿角,然后以鹿角作为武器,再去打敌人。鹿群在当时就是流动的武器库。如在史记中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个“鹿”的原意,就是武器的意思。 后来,青铜武器出现了,再拿鹿角跟被人打,那就有代差了,鹿角就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意义。唐朝的魏徵在《述怀》中说:“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这里的“鹿”,就是比喻皇位。 现在墓葬出发现了成套的银鹿,后续有发现了铜鹿、金鹿等等,再结合整个墓葬的规模和规格,据此,考古队员们推断,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战国后期游居在此的一个匈奴部落的匈奴王或者是匈奴王室中的一个地位很高的成员。 现在这套银鹿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存放在神木市博物馆之中。本来,王根发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如果他能够及时报告并且进行保护,那是大功一件,可惜其心不正,竟然想要将它们占为己有,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王根发不但啥也没有得到,还给老父亲带来了三年的牢狱之灾。这也在警醒着我们,发现文物,一定要第一时间报告上交。

0 阅读: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