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二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加更多的助燃剂。但这时,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应该减少600kg助燃剂才对。此话一出,全场都在嘲笑他,可钱学森却眼前一亮:好办法!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美国留学多年,学的就是火箭技术。1955年,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国防事业。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导弹。于是,他们先仿制苏联的"R-2"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经过刻苦努力,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终于在中国的大地上首飞成功。 成功总是给人信心。在"东风一号"的基础上,钱学森决定研制中程导弹"东风二号"。不过,这可不是简单地照葫芦画瓢。"东风二号"要有更大的射程,更高的精度,还要能携带核弹头。这些都对导弹的结构、材料、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制"东风二号"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东风二号"在茫茫戈壁滩上首次试飞,但仅飞行了69秒就坠毁了。面对失败,钱学森没有气馁。他带领大家第一时间赶到发射现场,在寒风中一点点找回导弹残骸。大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查找原因,改进设计,一次次在地面上进行试验,力求消除所有隐患。 两年多过去了,新的"东风二号"又一次来到酒泉发射场。它身上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承载了无数人的期望。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却突然出现了:射程不够。按照设计要求,"东风二号"要飞行1200公里。可是,实际测算的结果却达不到这个数字。如果射程达不到,那就意味着这次发射依然是失败的。钱学森焦急万分,怎么办?射程不够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响起。只见一个小伙子站了起来,建议说:"不如我们减少600公斤助燃剂吧!"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王永志。 此话一出,现场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哄堂大笑。减少助燃剂?这不是缺胳膊少腿吗?助燃剂可是导弹的心脏啊,减少了还怎么飞?大家纷纷摇头,觉得这个年轻人不是天真,就是对导弹一窍不通。 但王永志没有被大家的反应吓倒。他恳切地解释道:"各位,请听我说。我们之所以射程不够,是因为现在气温太高,燃料在高温下膨胀,导致实际装载的燃料量不足。但如果我们减少助燃剂,相当于提高了氧化剂的比例。这样,燃烧会更充分,产生的推力不减反增。同时,导弹的总重量也下降了,受到的空气阻力就小了。这样一来,射程不就提高了吗?" 王永志的分析有理有据,但大家还是将信将疑。减少助燃剂,这在常规思维中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这个方案能增加多少射程,谁也拿不准。万一适得其反,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但是,钱学森却若有所思。他盯着王永志,目光炯炯有神。作为中国航天领域最有威望的专家,他对这个年轻人的分析很感兴趣。"你详细说说,要减少多少助燃剂?能增加多少射程?有什么依据?" 王永志从怀里掏出一叠计算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数据。"我算过了,减少600公斤助燃剂,可以让射程增加20%以上。这是因为……"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计算过程和理论依据。 钱学森仔细看着那些公式和数据,不时点点头。很快,他就心中有数了。"好,就按你说的办!"钱学森当即拍板决定。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在发射前突然更改燃料配比。这样做风险多大啊!但钱学森的决定,没人敢反对。大家只好抓紧时间,按照王永志的方案,调整燃料装载量。 1964年6月29日,酒泉发射场上,一枚崭新的"东风二号"导弹矗立在发射架上。它比以前的导弹更长、更粗、更亮,就像一个迫不及待要飞向太空的大家伙。这一次,它肩负着中国几代航天人的梦想,背负着国家的尊严和使命。 发射倒计时开始了。随着指挥员的口令,导弹的各个系统依次准备就绪。燃料加注完毕,氧化剂输送正常,电源接通,导航系统启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在导弹内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助燃剂比原设计少了600公斤。 10、9、8、7……随着倒计时的数字越来越小,现场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每个人都在默默祈祷:这次一定要成功啊!3、2、1,点火!伴随着一声轰鸣,"东风二号"的尾部喷出了一道炽白的火焰。它在发射架上颤抖了一下,然后腾空而起,直刺蓝天。 人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道银白的尾迹。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5分钟……导弹没有出现任何异常,一切都在正常工作。终于,在导弹飞行了10多分钟后,远方的地平线上传来了一声巨响。有人欢呼起来:"打中了,导弹击中目标了!" 卫星图像很快传回了地面。只见在茫茫戈壁滩上,一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尘土飞扬。测量数据显示,"东风二号"飞行的距离超过了1200公里,射程比预期增加了2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了中程导弹的核心技术,意味着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二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加更多的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13 00:26: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