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和周总理谈话,突然问道:50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 周总理青年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13 00:26:15

1964年毛主席和周总理谈话,突然问道:50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 周总理青年时期就投身于革命事业。1917年,正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时期,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到1920年,周恩来在欧洲勤工俭学,并与在欧洲的华人学生一起,成立了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少年共产党。 1924年,周恩来参与创建了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他积极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期间,还参与领导了省港罢工等革命斗争。 1927年,周恩来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失败后,周恩来与朱德、贺龙等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从此,周恩来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并肩战斗,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篇章。 周恩来是一位全身心奉献给革命事业的伟人,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为人民谋幸福上。早在青年时期,他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此后,周恩来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周总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通宵达旦。他对自己十分严格,却对别人十分宽容。周恩来总是尽最大努力为人民排忧解难,他的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正如毛主席所说:"周恩来同志对人民事业忠贞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周总理来说,家乡淮安是牵挂终生的地方。周总理离开家乡多年,但他心中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一切。解放后,周总理虽然没能回到淮安,但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淮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城,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新淮安。周总理虽然身在北京,却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他多次询问家乡的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周总理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母亲去世后,他经常思念母亲,惦记着母亲的坟茔。但是在革命年代,周总理忙于革命工作,无法回家祭扫。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因公务繁忙,仍然没能抽出时间回家。 周总理与八婶母的一段往事,也体现了周总理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周总理12岁离家求学时,八婶母送他到镇上,给他买了一碗阳春面,叮嘱他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再回来给八婶母买碗阳春面。1950年,八婶母来北京看望周总理,周总理亲自下厨,端上一碗面条,对八婶母说:"这碗阳春面,让您老人家等了30多年,对不起啊!" 周总理虽然没能回家,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淮安。有一次,周总理乘飞机经过淮安上空,特意嘱咐飞行员降低飞行高度,他隔着舷窗,久久凝视着家乡的方向,眼里饱含深情和留恋。 周总理曾经多次提到,自己是淮安人,见到老乡就格外亲切。在与淮安籍的老乡交谈时,周总理总是问长问短,关切地询问家乡的情况。他常说:"淮安的面貌变了,但淮安人的淳朴善良不会变。"周总理虽然离家多年,但乡音未改,乡情依旧。 周总理50多年没有回过家乡,这是有原因的。他主要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可能会给家乡的干部和亲友带来困扰。周总理非常体恤地方干部的工作,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 周总理的弟弟曾多次请求周总理回家看看,但周总理都一一谢绝了。他对弟弟说:"我们要体谅地方同志的工作,不要给他们添麻烦。"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位体恤下情、关心群众的领导人。 周总理生前还曾谈到,自己是一个封建家庭出身的人,他担心回家会受到特殊化的待遇。周总理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从不搞特殊化。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搞特殊化。"周总理以身作则,拒绝了所有可能的特权和特殊待遇。 周总理不仅自己不搞特殊化,而且还带头移风易俗。1964年,周总理响应毛主席号召,带头平掉了自家的祖坟。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但周总理毅然决然地这样做了,他以实际行动呼吁大家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周总理还把自家祖坟的土地捐献给村里,用于耕种庄稼。他的行为,给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 周总理虽然没能回到家乡,但他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周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0 阅读:1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