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南京一死刑犯在监狱里抱着一本字典,日复一日地琢磨其中的字句。狱友们对他这种痴迷的行为嗤之以鼻,两年过去当法庭的判决再次响起时,竟然发生了逆转,那名死刑犯奇迹般地获得了重生。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如皋仲开龙: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例以发明成果改判的死刑未决犯》) 一个拿着百元工资的年轻人,侵吞国有资产上百万,被判死刑。 然而故事的主人公仲开龙,却硬生生用键盘敲出了一条生路,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在90年代的中国,仲开龙这个名字曾与“贪”和“死刑”这两个词汇紧密相连,在命运的戏码中,他的人生轨迹却在最黑暗的时刻出现了逆转。 从死刑犯到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创新者,他的故事如同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仲开龙,出生在江苏如皋,是家中独子,背景平凡。 1987年,他从江苏外贸学校毕业,进入中国化工进出口江苏分公司,成为了包装科的一个小职员。 尽管这份工作表面上光鲜,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琐碎之事,收入微薄,每月只有一百元左右。 与此同时,他的同学们纷纷投身商海或找到高薪职位,这让仲开龙内心感到巨大的落差。 在大学时期,他曾痴迷于文学创作,甚至在期末考试期间还在构思小说,结果导致会计学不及格,失去了进入财务部门的机会。 这种被拒之门外的失落感,最终成为了他走向犯罪的导火索。 1987年10月,一个名为夏的同学找到仲开龙,希望他能帮忙将一些紧俏化工原料以低价卖出。 面对五千元的诱惑,仲开龙的心理防线崩溃了。 这五千元对于他来说相当于五年的工资,也成了他走向深渊的开端。 自此,他开始滥用职权,私自开具物资调拨单,将公司仓库中的高压和低压聚乙烯变卖,将所得款项据为己有。 从1987年至1990年,他作案十次,侵吞国家资产共计一百一十三万元,在当时这可是个天文数字。 但终究纸包不住火,1990年9月,仲开龙的罪行被揭露,他在家乡被逮捕,面对审讯他毫不犹豫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协助调查。 巨额的赃款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法律对他的裁决无法宽恕。 1991年8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他判处了死刑。尽管家人四处奔波,甚至变卖家产试图弥补,但终究无力回天。 死刑的判决给仲开龙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阴霾。在进入南京监狱后,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每天以泪洗面。在生命即将结束的这段日子里,他开始大量阅读书籍,试图寻找心灵的慰藉。 偶然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关于电脑汉字输入法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汉字输入法的低效需要改进,这给了仲开龙一线希望。 曾是学子的他,在大学期间略知编程,也略通打字。 面对生命的尾声,他思索着,不愿静待生命之火熄灭,期盼能把余生奉献给更崇高的追求。 于是,他向监管方表达了学习编程和打字的愿望。监狱方面秉持着激励改造的精神,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安排了书桌和学习材料。 就这样,在狱牢之中,仲开龙开始埋头苦读,他四处请教潜心钻研,不断探索新的编程方法。 虽然起初他的行为引来了其他囚犯的困惑与嘲弄,他却始终不为所动,坚信付出终有回报。 一位曾在信息技术领域工作的同囚,向他指出了现行输入法的不足,如冲突字符多、编码复杂等。 这成为了仲开龙突破的启示,他以字典为依据,对汉字进行剖析编码,反复推演和修正,追求一种更加简便、效能更高的输入模式。 1993年8月,仲开龙终于完善了他的发明——“全息中文码”。 他向狱方提交了长达四千字的研究报告及近两万字的编码解说,监狱当局迅速将这一成果上报,并由最高人民法院组织评审。 经专家们评审,他们认为“全息中文码”颇具创意和实用性,有的甚至认为它比当时盛行的五笔输入法更加便捷,这个成果对仲开龙而言,无疑是生命中的一道曙光。 1994年1月18日,南京市中院传来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江苏省高院的裁决,将他的刑罚由死刑改为死缓。 这一裁决不仅让仲开龙惊喜交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是首个因发明创造而获减刑的罪犯,尽管仍被判处死刑。 在他死缓期间,仲开龙不断努力改造自己,发明创新不止积累了多项专利,因此刑期也不断得到缩减,从最初的死刑缓期执行调整为无期徒刑,再降至20年有期。 2008年,刑期届满,仲开龙重获自由,开始新的人生篇章。 仲开龙的案件,显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法律案例,它记录了一个人面对逆境,努力改造,用智慧和才能为自己赢得重生的非凡历程。
1992年,南京一死刑犯在监狱里抱着一本字典,日复一日地琢磨其中的字句。狱友们对
事友看过
2024-12-10 22:49:09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