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在南海进行深潜实验的途中,决定顺道回家探望

事友看过 2024-12-10 22:49:09

1988年,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在南海进行深潜实验的途中,决定顺道回家探望他的母亲。95岁高龄的母亲在见到他时,却愣在了那里,言语被哽住,似乎无从表达。多少个春秋,外界对他冷漠无情的指责让他成了不孝子的代名词! 信源:(环球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祖国) 一个男人,消失三十年,音讯全无。 他的家人,从期盼到失望,最终认定他是个“白眼狼”。 真相总是比表面所见更耐人寻味,更崇高伟大,对普罗大众而言,黄旭华这个名字或许略显生疏,然而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位被尊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把他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忠诚与奉献的信仰。 黄旭华隐名埋姓三十载,无声无息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贡献给了我国核潜艇事业,构建起保卫祖国安全的钢铁屏障。 年轻时满腔热忱的他:胸怀壮志,矢志科技强国。 儿时的黄旭华历经战乱,目睹了破碎的山河,内心深处种下了科技强国的信念。 他坚定地认为科技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是让祖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立的根本,信念坚定他选择造船专业就读,为未来献身核潜艇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在1958年,世界形势变幻莫测,赫鲁晓夫访华寻求核潜艇技术支持时,却遭到了他的冷淡拒绝。 于是我国坚毅地宣告:即使需要一万年,我们也要独立研发出来! 这话不仅是一个目标,更代表着整个民族的决心。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发展核潜艇无疑面临巨大挑战。 关键时刻年仅32岁的黄旭华肩负起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他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为保密起见,他对家人谎称有特殊任务在身,然后一别就是三十年。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甚至对核潜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黄旭华及其团队投身于一场旷日持久、充满挑战的科研征程。他们依赖算盘和计算尺替代计算机,以最简陋的工具完成最复杂的计算。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他们以土豆和白菜充饥,居住在简陋的泥屋中。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未曾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日以继夜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最终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荣耀下水。中国跻身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技术的国家,而这艘核潜艇,从内到外,皆为国产设备。三十年的默默无闻,对黄旭华的家人是无尽的苦楚。 母亲由满怀期待化为失望,最终认定儿子是不孝之人。父亲去世时,他未能在旁送终。这份痛苦,常人难以体会。 直至1987年,母亲读到了《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这篇报告文学,才恍然大悟,得知儿子这些年来的默默奉献。 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深藏的亲情和不懈的奉献渐次绽放。 黄旭华,那位科学巨匠,深沉地感叹:“对国家之忠诚,乃对父母之最大孝道。” 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科研工作者们共同的心声。一九八八年,黄旭华得偿所愿,重返故里,与阔别多年的慈母再相聚。 母亲虽已百岁,岁月匆匆,但母爱的深度从未减退。 重逢的泪水沿着母亲的脸颊滑落,所有的挂念与忧虑在这一刻化为无言的感动。黄旭华以跪拜来慰藉母亲,泣不成声,这场迟到的重逢,满含了心酸与喜悦,也让这段被岁月掩藏的母子深情得以倾泻。 一九八八年四月,中国核潜艇面临着深潜试验的关键时刻。尽管任务风险巨大,但黄旭华坚定地选择亲临指挥一线。 即使中央领导层试图劝阻,也丝毫未能动摇他的决心。 他坚定地表示:“身为潜艇设计师,我必须对它负责。”这份责任心和使命感令人肃然起敬。 他深知此次试验的重要性,并深刻意识到肩负的重任。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身先士卒”的真谛。 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到首艘核动力潜艇正式交付,再到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成功下水,黄旭华是中国核潜艇事业从诞生到发展,从追随者到超越者的见证者。 他引领团队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使我国的核潜艇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二零一九年,黄旭华荣获“共和国勋章”,这是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他还被授予了千万元的个人奖金。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将全部奖金捐赠于中国的船舶事业,并创办了“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旨在扶植和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令人由衷地钦佩。 黄旭华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辉煌篇章,更映射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他所展现出的“忠诚、奉献、担当”的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也呼唤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 从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到默默耕耘在工作岗位上的基层人员,无数无名英雄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这种精神力量。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会被历史永记,他们的精神将会永恒流传。 黄旭华,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国家脊梁的化身。

0 阅读:39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