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位46岁男子经历了失去妻子和两个儿子的痛苦,心中充满孤独与绝望。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收养一名男婴,经过四十年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男孩一次举动让这个父亲感动得泪流满面。 信源:(人民网: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这位上校让人动容……) 1979年,内蒙古,一个两月大的男婴被亲生父母遗弃,像一片飘零的落叶,不知将落向何方。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但与此同时,另一扇门正悄然开启。 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董永在,而那扇门背后,是他的养父——董栋小,一个刚刚经历丧妻丧子之痛的中年男人。 董小栋在中年时遭遇了不幸,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一场事故中丧生,留下他孤独一人在世上。 董小栋的内心充满无尽的哀痛,如同一叶孤舟在风浪中迷失方向。 正当他沉浸在绝望中时,一个被遗弃的小婴儿董永在出现了,给这个失色的世界带来一线生机。 这个婴儿激起了董小栋内心深处的父爱,董小栋决定抚养这个婴儿,并给他起名“永在”,寄托着他永远陪伴自己的愿望,来填补心灵的空缺,但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领养孩子谈何容易。 家境贫寒的董小栋,为了养活董永在,不得不卖掉家里的粮食和母猪,换来勉强维持孩子8个月生活的奶粉钱。 邻居们都劝他放弃,认为他无力承担养育孩子的重任,可他却坚定不移地肩负起了这份责任。 他明白这个婴儿是他生命中的一线希望,是他活下去的支柱。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供董永在读书。他教导董永在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摆脱贫困,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董永在也十分懂事,体谅父亲的艰难,从小就刻苦学习。 他为了节约小学时每天步行上学,初中时考上了重点中学,却因经济原因,每天步行6公里上学。 高中时期董小栋的身体因长期劳累而垮掉,董永在在照顾生病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的同时,还不忘努力学习。 勒紧腰带点着煤油灯熬夜学习,最终董永在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考取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这所大学可以免除学费,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全家三人喜极而泣。 在大学里,董永在边学习边做兼职,以减轻父亲的负担,做过家教扛过水泥,发过传单,甚至在学校打扫卫生,每天只赚取微薄的工资。 他节省下来的钱都寄回家中,以补贴家用。 孤儿的起步,董永在的早年生涯,并非同普通孩子一样普通。 被赋予新的生命后,他在养父董栋小的关怀下长大,从小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董栋小的辛勤付出,为董永在塑造了坚实的成长环境,让他能追寻内心的理想。 参军,对董永在而言,不只是职业选择,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军队里,他发奋图强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崭露头角,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不仅成为了军官,还获得了国防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养父董栋小的默默耕耘。 董栋小的养育之恩,董永在永记在心。他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养父的牺牲之上。 因此,在他能够报答养父的时刻,他毫不犹豫地将董栋小接到自己身边,让他享受天伦之乐。 在天津与北京,董永在都以养父为重,无论是工作调动还是生活安排,董栋小都是他首先考虑的。他们的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束缚。董栋小虽然年老体衰,但在董永在的悉心照顾下,他过得非常快乐。 董永在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陪伴养父游历名胜,完成他的心愿,董栋小深知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美的回馈,那就是董永在的成功和亲情。 两人之间的父子情深,是人间真情的最好注解。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却亲如一家,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董永在的成功,既是对董栋小最好的回报,也体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感恩和爱的传说,更是一种对人生百态和时代变迁的见证。 董永在的成长历程,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变,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他的经历鼓舞着无数人,提醒我们即使面临困境,也要怀抱希望,不懈奋斗。 它也提醒我们,感恩是永恒的主题,爱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力量。 董永在和董栋小之间的非血缘父子情,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成为一代佳话。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时代的缩影,激励我们追寻梦想,永不言弃。
1979年,内蒙古一位46岁男子经历了失去妻子和两个儿子的痛苦,心中充满孤独与绝
事友看过
2024-12-10 22:49:09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