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强奸民女,女子的丈夫将他告到了彭玉麟那里,没想到彭玉麟丝毫不顾李鸿章面子,下令斩首,顺便还修书一封告知李鸿章:我替你杀了这个败坏门风的侄子,不用谢! 在古代中国的官场文化中,清正廉洁和秉公执法是极受推崇的美德。正如地府之王阎王爷铁面无私地掌管人间生死,一些历史人物以其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后人誉为“人间阎王”。彭玉麟,正是这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在彭玉麟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彭鸣九的影响尤为深远。彭鸣九曾担任巡检官,以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对年轻的彭玉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树立了成为一名好官的坚定理想。 彭玉麟的书法刚劲有力,表达清晰,但却因经常超出答题方格而屡次落榜。这种看似小的细节,实则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中是不可逾越的规则。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彭玉麟的才华被一位微服私访的知府大人发现。这位官员,即高人鉴,在后来的科举阅卷中识别出彭玉麟的答卷,被其才思和书法所吸引,从而给予了高分。 如果不是这次偶然的发现,彭玉麟的政治生涯可能会截然不同。 彭玉麟的仕途一经开启,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在任职期间,他不仅坚持清正廉洁,还勇于正视权贵,不畏强权。正是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使他在晚清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独树一帜。 在处理一起触犯律令的高官亲人案件时,彭玉麟毫不迟疑地下令严惩,即使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触怒有权势的人物。 原本在清朝极端不稳的政治局势下,彭玉麟的能力获得了朝廷的认可,赢得了一个升职的机会。 然而,这次升职并非他所期待的文官岗位,而是一个武官职位。出于对自身职业规划和兴趣的考虑,彭玉麟坚决拒绝了这一任命,并选择了辞职。 此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引起了湘军的领袖曾国藩的注意。 彭玉麟的坚持和原则性,与曾国藩对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曾国藩认识到,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剧烈冲击清朝统治的敏感时期,国家更需要如彭玉麟这样具备实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文臣武将。 曾国藩在之后不断致信彭玉麟,体现了对其能力的高度评价和急切的国家需要才俊如彭玉麟挺身而出的紧迫情绪。 彭玉麟在深思熟虑后,最终接受了曾国藩的邀请,加入湘军,开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在湘军中,彭玉麟的表现异常出色,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在一次巡视中,他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问题。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因其背靠强大的家族势力,在地方上恣意妄为,成为一方横霸。 面对这种家族势力的横行霸道,普通官员可能会选择退避三舍,但彭玉麟不同,他的正直与勇敢促使他追求正义。 彭玉麟命令抓捕李秋升,面对李秋升傲慢的挑衅,他没有被吓倒。即使在面对可能引发的高层压力时,彭玉麟也展现了他的决断,指示亲信依法处置李秋升。 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被打死的消息一传开,彭玉麟感到事态复杂且棘手。 李鸿章一向对侄子宠爱有加,李秋升的死,恐怕会引发李鸿章的强烈反应。如果不尽快妥善处理,恐怕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的麻烦。 彭玉麟心知肚明,李鸿章不仅在朝中有极高的地位,且极其护短,若他怀恨在心,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动笔,写了一封信给李鸿章。 彭玉麟在信中,详尽罗列了李秋升种种恶行,并通过排比的手法,层层叠加,描述了李秋升的罪行。证明他不仅仅是一个常犯轻罪的人,更涉及多项重罪。 彭玉麟指出,如果李秋升被依法审判,并执行数罪并罚,恐怕会涉及到株连九族的后果。为了避免事态扩大,保护李鸿章免受连累,他决定亲手对李秋升执行死刑。 信中的语气坚定,措辞直接,表明自己是在大义面前做出冷静而果断的决定。 李鸿章看到信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仇恨,眼中似乎满是血丝。他对侄子的死感到极大的痛惜和愤怒,但此时此刻,情绪上的宣泄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李鸿章强压怒火,迅速回信,表面上表达了对彭玉麟的感激与认可,称他替自己“大义灭亲”是正确的决定,同时对彭玉麟表示由衷的感谢。 彭玉麟的为人,李鸿章再清楚不过。彭玉麟一向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他不仅是湘军的骁勇将领,也是曾国藩身边的得力助手。在当时的湘军中,彭玉麟无疑是最让人忌惮的存在之一。 李鸿章自然清楚,这样一位执法严明的人,不可能随便被轻易动摇。即便此事关乎自己的亲侄。 彭玉麟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他不仅继续带兵作战,而且屡次获得胜利。最终,他的官职一路升迁,成为了兵部尚书,晋升为从一品的大员。 这样的位置,使得他在朝中几乎无人敢惹,身边也始终有着一群忠诚的老兵随侍保护。 参考资料:郑仁.彭玉麟:铁面无私[J].人才资源开发,20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