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战功不多”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
在十大元帅中,叶剑英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没有叱咤战场的直接“战功”,也不像林彪、彭德怀那样以战役闻名。
那么,为什么叶剑英能跻身元帅行列?毛主席的一句话道破了其中的关键:“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
这句话听起来颇具深意。叶剑英到底“牛”在哪儿?他又是如何在革命史上留下不可替代的印记?我们不妨从他的几段传奇故事中,探寻答案。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是一次壮举,但张国焘却心怀不轨,试图以分裂中央为手段实现个人野心。
在毛儿盖会议上,张国焘发出一封密电,命令部队南下,并开展“党内斗争”。
这封密电恰被时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截获。他敏锐地意识到,若不立即采取行动,中央红军将面临分裂甚至覆灭的危机。
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密电交给毛泽东,毛泽东迅速决定率军北上脱离险境。
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果断举措,长征或许会留下不同的结局。事后,毛主席高度评价他:“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在危急关头的智慧与担当,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活动。他既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又要对抗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和诬蔑。
1940年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国民党顽固派试图抹黑八路军和新四军,声称他们“妨碍抗战”。
叶剑英面对重重围攻,用大量事实逐一反驳,展示了八路军的卓越战绩,捍卫了党的形象。他的机智与逻辑让对手无从辩驳,被称为“舌战群儒”。
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智慧,更巩固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叶剑英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作用,正是他“战功”之外的又一大贡献。
与许多元帅不同,叶剑英的“战场”往往是培养人才和组织建设。
在中央苏区,他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这些干部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继续推动军队现代化。他提出“从难从严”的训练方针,并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强调实战化训练。
这些举措,使解放军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为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革结束后,叶剑英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再次挺身而出。他力荐习仲勋主政广东,并支持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当时,这些举措饱受争议,但叶剑英始终坚信:“经济搞不上去,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不仅以行动支持特区建设,还亲自视察深圳蛇口工业区,鼓励特区干部大胆试验。他的远见和魄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
早年,蒋介石曾给予叶剑英特殊信任,甚至允许他佩剑进出总司令行营。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这位麾下爱将会成为他的对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深感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他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毅然选择与蒋决裂,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革命的枪口要对准反革命。”
这一选择,使叶剑英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的敏锐政治洞察力,让他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为革命找准方向。
北平和平解放后,叶剑英作为军管会主任接管城市。他对下属严加约束,要求所有人“正人先正己”。当有人提出为他分配物资时,他断然拒绝:“我是领导,怎么能搞特殊?”
他还果断处置了贪腐的留用职员,并将此事公开报道,以儆效尤。叶剑英以身作则的廉洁作风,为新生政权树立了榜样。
叶剑英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80岁时写下《八十书怀》:“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的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成为鼓舞后人继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说叶剑英“战功不多”,或许是片面的。他的战场,更多在幕后,是危急关头的运筹帷幄,是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
他的贡献,既无法用直接战绩来衡量,也不局限于战场上的胜败。他的“战功”,在于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为党和国家开辟了新的道路。
正如毛主席所说:“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叶剑英的“牛”,在于他为革命提供的全局性支持。他是一位无可替代的战略家、组织家和建设者
中国历史上参谋长第一人。
向叶帅致敬
老蒋看得起的人只要他能加入我军基本上混得都比较好
叶帅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就留下了历史印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