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河南有一个收废品的老头在乡下吆喝,一个农妇请他进门。进来后,农妇在整理废品,老头突然看到她家桌上的“萝卜白菜”,就问她:“这两个东西,100块卖不?” 在1970年代初的一个平常日子里,河南商丘的农民老胡正在地里翻土劳作。突然间,他的锄头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 老胡弯下腰,从泥土中捡起了一颗形状酷似白菜的物件。他继续翻动周围的土地,又找到了一颗外形酷似萝卜的东西,这两个发现让老胡感到十分困惑。 这两颗"蔬菜"看起来栩栩如生,但触感坚硬,完全不像是真正的农作物。在这两颗"蔬菜"上还各自趴着一只蝈蝈。 对于一个常年务农的人来说,这样的发现着实令人不解。白菜和萝卜从来不会在同一块地里生长,更不会是这样坚硬的质地。 老胡当时正忙着农活,就随手将这两件奇特的物品放进了筐里带回家。回到家后,他仔细端详这两件物品,发现它们的做工精美绝伦,但却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材质制成的。 起初,老胡将这两件仿真的"蔬菜"摆在家中当做摆设。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两件看似精美但毫无实用价值的物品逐渐被遗忘在角落里。 直到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一群专家来到老胡所在的村子。当地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询问是否有古玩字画一类的物件。 老胡这才想起了那两颗被尘封的"蔬菜"。他从角落里找出这两件物品,擦去上面的灰尘,拿去给专家们过目。 专家们一看到这两件物品就来了精神,仔细端详后连连称赞。他们认为这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坚持要给予合理的补偿。尽管老胡表示愿意无偿捐赠,但专家们依然坚持支付了八百元作为补偿。在那个年代,八百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普通农民小半年的收入。 当这对"萝卜白菜"到达河南博物馆后,专家们立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鉴定工作。经过仔细研究,专家们确认这两件文物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象牙艺术品。 这对象牙制品的制作用料十分讲究,选用的是从非洲进口的上等象牙。在乾隆年间,朝廷特意派人远赴广州采购非洲象牙,就是因为非洲象牙的质地更加细腻,更适合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这颗象牙白菜的每一片叶子都雕刻得层次分明,叶片的纹路清晰自然。白菜的表面还点缀着一朵娇嫩的雏菊,旁边还有一只七星瓢虫和一只蝈蝈,整体造型生动自然。 那颗象牙萝卜长约27厘米,重量大约165克,是由一整根象牙精心雕琢而成。萝卜的根部呈现出自然的红白渐变色,连根部的须须和泥土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两件文物的染色工艺。象牙本身是洁白的,要让它呈现出如此自然的色彩变化极其困难。古代工匠们不仅成功地将象牙染上了多种颜色,更让这些颜色历经两百多年依然鲜艳如新。 这种高超的染色技术在当今已经失传。现代工艺染色的象牙制品,颜色往往会在几年内逐渐褪去。但这对象牙蔬菜即便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甚至曾被埋在土里,颜色依然鲜艳如初。 专家们通过对比历史资料发现,这对象牙蔬菜很可能出自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之手。造办处是专门为皇室制作各类精美器物的机构,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工匠。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需要先绘制详细的设计图纸,经过皇帝批准后才能开始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控,稍有差错就可能前功尽弃。 从雕刻的精细程度和染色的完美效果来看,这对象牙蔬菜无疑是当时最顶级的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它们除了是艺术品,更是清代宫廷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见证。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精美的象牙制品。 之后象牙雕刻技艺不断进步和完善。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这门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这对象牙蔬菜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对象牙蔬菜蕴含着深厚的吉祥寓意。白菜谐音"百财",象征着财源广进,萝卜谐音"摞步",寓意步步高升。 更令人称奇的是蔬菜上的昆虫装饰。蝈蝈在清代象征着多子多福,与白菜搭配寓意财运旺盛。这种将民间吉祥寓意与皇家艺术完美结合的设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这对象牙蔬菜表现出了精湛的工艺,更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在乾隆年间,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到了顶峰,各种技艺都达到了极致的水平。 然而,这些精湛的技艺却在近代逐渐失传。特别是象牙染色技术,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现代工艺美术家们尝试复原这种技术,却始终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对象牙蔬菜的重新发现,为研究清代工艺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记录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800块算不算诈骗?
既然已经进了博物馆,怎么又出现在老农家的桌子上?
这种东西在地里挖出来,鬼才信
白菜与萝卜不能在一块地里,你种过地吗???
砖家给的太多了,一件两百块两件最多就四百块,不过砖家少给了人家一面锦旗,这事儿做的不地道啊
我听老人家说过,当年一锄把把萝卜叶弄断,后来用米糊+红糖粘上...
元芳,你怎么看?
70年,八百块是农民小半年的收入?????小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