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山西,杨大爷带着两根金条走进银行欲换钱。金条一现,银行工作人员眼神骤变,心中虽惊涛骇浪,却只能故作镇定,悄悄通知警方。
1980年的一个秋日清晨,山西朔州市平鲁县的杨大爷像往常一样,背着柴刀准备上山砍柴。连续几天的秋雨让山路泥泞不堪,但这一天的阳光明媚,让杨大爷的心情好了不少。他并不知道,这次砍柴之行将改变他平静的生活。
山坡上路滑,杨大爷小心翼翼地走着,手中的柴刀用来支撑身体。然而,就在他经过一段陡坡时,脚下一滑,整个人顺着山坡滚了下去。他在泥地里打了几个滚,最终停在一个山洞前。洞口隐约透着光,杨大爷一边拍掉身上的泥土,一边走进山洞,想借机歇口气。
洞里光线微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杨大爷借着阳光扫视四周,突然发现地上有两块金灿灿的东西。他疑惑地走过去,蹲下身子,用手拨开附着的泥土。那是一根金条!他拿起金条仔细端详,发现上面竟然刻着一些花纹和文字。
杨大爷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这么亮堂堂的东西,心里扑通扑通直跳。他试着咬了一口金条,发现牙齿能稍稍咬进去,立刻确信这是真的黄金。环顾四周,杨大爷又用镰刀翻了翻附近的泥土,竟又找到了一根一模一样的金条。
这时,他的心情复杂极了。他既为这笔意外之财感到高兴,又怕被别人知道。他赶紧把金条揣进怀里,用树枝掩盖住洞口,然后匆匆下山回家。
到家后,他兴奋地把金条拿出来给妻子看。妻子一开始还以为是废铜烂铁,仔细看了看才意识到这可能是金子。两人围着金条议论不休,既欣喜若狂又不知所措。为了验证真假,杨大爷决定第二天带着金条去县城银行,看看能不能把它们换成钱。
次日一早,杨大爷穿上结婚时的中山装,这是他最体面的衣服。他小心翼翼地将金条放进怀里,坐上牛车,颠簸着赶往县城。一路上,他不停地摸摸胸口,确认金条是否还在,心里满是期待。
走进银行大厅,杨大爷环顾四周,发现人来人往。他找了个角落坐下,心里又是紧张又是兴奋。等轮到他时,他将金条掏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柜台上,对女柜员说:“姑娘,我想把这个换成钱。”
女柜员接过金条,最初并未感到异常,但仔细一看,她的表情立刻变得复杂起来。金条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和文字,与普通金条完全不同,显然有些年代了。她强压心头的震惊,笑着对杨大爷说:“大爷,您稍等一下,我需要请主管确认一下。”
就在女柜员离开的同时,她暗中按下了报警按钮。不久后,几名警察便赶到了银行,将杨大爷带回派出所。面对警察的问询,杨大爷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盘托出,还主动带领警察前往发现金条的山洞。
在山洞里,警方和考古专家进一步挖掘,发现了更多的金器,包括金饼、金首饰等,总重量超过百斤。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批金条属于唐代文物。它们上面的文字表明,金条的主人是“柱国魏国公臣张通儒”。张通儒是唐代安史之乱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金条很可能是他在战乱中为保全家人埋藏的财富。
这一发现让考古界沸腾了,专家们连夜对山洞展开进一步勘探。然而,墓主的身份依然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张通儒,也有人认为可能属于其他权贵。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批文物对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杨大爷因主动交代并配合调查,免于法律处罚。他还获得了一笔奖励,用于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然而,他的儿子因试图私藏部分金条,被依法追究了责任。在接受处罚时,儿子泪流满面,懊悔不已:“我不该贪图这些不属于我的财富!”
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对杨大爷拾金不昧的行为纷纷称赞,同时也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杨大爷后来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这些东西是老祖宗留下的,咱们不能乱动,更不能私藏。”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起事件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通过杨大爷的经历,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善良,也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刻意义。
这律法真的应该改一改了,不得不承认西方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发现者可拥有一半或以上的分成,这样子才能鼓励发现者上报,不然像现在,你知道有多少文物的发现不敢说出来?
老头有点儿性急了,要是藏到现在,回锅烧重心溶一下,儿孙们估计能过上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