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条写季英英的戳
季英英帮杨三郎拿纱布,二人隔帘相语这一段,拍在了我的心趴上。
一则,礼数的实质感。
季英英看似可以横可以痞,杨静澜看似可以狠可以邪,但二人本质都清正良善。
无有实质只有形式的“礼数”,是枷锁。
而有实质有内核的“礼”,才是互相尊重的本真状态。
二则,未说之说、无物似情浓的东方美学。
如果说杨三郎深夜舞剑,帮季英英想“联名卖衣服可以薅那些人的羊毛”,是逗对方开心、提供帮助,也是“孔雀开屏”,那么受伤后前来寻季英英则是一种寻求慰藉的本能。
一动一静、一明一暗,都美都暧昧。
高级的暧昧感,根本不是生硬的肢体基础,而是无形但有实质的情绪延绵。
三则,合理的情感走势。
最初,季英英甚至有点烦“那个和纨绔桑十四一起出现的家伙”,总想赶走对方。
后来,季英英和杨三郎这俩,一个真心想做好蜀锦、一个真心想振兴锦业,夜深清扫朱颜酡,双双都说“不管你信不信”,但其实是一双同路人。
再后来,地窖中杨三郎闻声而来,光影明暗倾斜而过,情绪给得很足,这是广义的“同路”印证(不是一笔不痛不痒套路化的“他救她”。她哪怕在绝境也有“落地”的小伎俩、用头撞老嬷发出声响)。
到隔帘说话这一幕,杨三郎坦言要查师父被害,讲明红丝来处。
生死大事结盟、万水千山同行,都不是容易儿戏,他们是一环一环几生几死漫漫验证的。
言情当然可以“情不知所起”,当然可以有逻辑因果豁免权,但如果能画出“心有形”的升温来处,未尝不是更细腻有情的一笔。
很值得说的另一笔,是杨三郎这届言情男主,更注重尊重感。
古早霸总强制爱,放在今天看容易“一看一个报警素材”,而杨三郎“苏”感的起点,在于一切以尊重为基石。
爱更落在“你”,而不落在“我觉得我爱”。
一旁小诸葛都快说相声了,“赵二郎移情别恋了,你可以趁机表现了”,杨三郎的反应是“忧她所忧、想她所想”。
她开心最重要,他俩能不能成是其次的。
她那般刚强一定能支棱起来,但他懂那不意味着她不难过。
若干年前,杨三郎和玉娘都被罚跪祠堂中;
若干年后“弃妇”活得自在如风,“逆子”走得江湖快意。
未必能事事如愿,但在大家族繁冗规矩之外,他们都有新活法。
归根结底,古偶是拍给现代人看的,何必将自己埋进嫡嫡道道的过气死胡同?
不如这般,在古代的锦衣中讲现代人爱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