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名新四军干部受不了委屈,醉酒之后就持枪离队,打算返回延安。谁知途中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30 13:04:50

1938年,3名新四军干部受不了委屈,醉酒之后就持枪离队,打算返回延安。谁知途中,1人被杀,1人被俘,1人逃走后成了开国中将! 1938年7月的一个傍晚,新四军驻地安徽泾县云岭镇,一间简陋的小酒馆内,三名年轻的军官围桌而坐。 他们低头喝着闷酒,神色间满是愤懑。突如其来的杯子摔地声,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受够了!”徐长胜怒吼道。他是新四军特务营的参谋,来自湖北,是位红军老战士。他一拳砸在桌上,愤怒地倾诉,“从延安调来,我们职位降了,处处被针对,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旁边的叶道志没说话,只是猛灌一口酒。他比徐长胜更有资历,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师长,如今却降为特务营营长。他眼中的失落和愤怒一览无余。 他们的老乡陈五和,也曾是红军中的团长,现在只是新四军补充营营长。他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小声说道:“小声点,隔墙有耳。” 但酒劲上头,情绪爆发,再也按捺不住。三人最终决定:带枪出走,回延安!这是个冒险而又致命的决定。 叶道志、徐长胜和陈五和,都是从红军调到新四军的老战士。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后,干部们普遍经历了职务降级。他们的骄傲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许多北方干部心生不满。 叶道志曾是师长,而新四军四团规模不过千人,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营。语言问题更让他难以施展才华。 他的部队大多是福建人,方言不通,工作沟通困难。一次次努力却得不到成效,让他逐渐心生怨言。 类似的情况不止于叶道志。红军老干部普遍认为,新四军是由游击队改编而成,无论装备还是作战环境都不如八路军正规。这种看法无形中让他们觉得自己“被贬”,心态更加复杂。 7月31日清晨,他们带着手枪离开驻地,走在通往延安的路上。然而,离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新四军军长叶挺的耳朵里。叶挺闻讯大怒,下令追捕:“拒捕者,就地枪决!” 此时的叶挺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他需要维护军队纪律,树立威信;另一方面,叛逃事件可能被国民党势力利用,对新四军造成巨大舆论打击。他的怒火正是这种压力的外化。 追捕队很快追上了三人。徐长胜拒不归队,怒声抗议:“我们去延安干革命,为啥抓我们?”争吵中,枪声响起,徐长胜倒在血泊中。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脱队事件并非个例。1935年,长征中的许世友因对张国焘分裂政策不满,曾策划脱队,但毛泽东用宽容与智慧平息了他的愤怒。后来,许世友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 另一个例子是钟伟。1940年,他因与上级矛盾,带着警卫班离开豫鄂挺进纵队,投奔苏北八路军军部。陈毅听完他的申诉后,不但未处罚,反而委以重任,让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相比之下,叶道志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他被追捕归案后,叶挺当即下令枪决,认为“持枪脱队必须杀一儆百”。虽然他的行为有纪律的考量,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新四军初建时,由南方游击队整编而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干部间矛盾时有发生。北方干部的不适应表现得尤为明显。 除了职务降级、语言障碍,生活习惯也是一大难题。北方干部习惯面食,而南方以米饭为主,甚至连伙食问题都成了沟通的障碍。这种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落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叶道志的情绪不断积累,最终爆发。他的牢骚被人举报,上级因此对他降职处理。这一连串的经历,使他对新四军失去了信心。 当追捕队对徐长胜开枪时,陈五和趁乱逃入树林。他一路翻山越岭,最终回到延安。从此改名陈康,他得到了组织的教育与宽容,没有受到军纪处罚。 后来,他调入八路军129师,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陈赓手下一员猛将。1955年,他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他的经历,既是个人智慧的体现,也反映了组织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灵活性。 叶道志被枪决后,引发了新四军内部的强烈讨论。一些战友联名为他求情,但叶挺的决定已无法更改。直到1983年,这段历史被重新审视,叶道志被正式平反,恢复名誉。 历史是复杂的。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命运。叶道志的悲剧,是纪律与人性的冲突,也是历史的深刻教训。 同样的军队,不同的命运。徐长胜的倒下、叶道志的牺牲,与陈五和的幸存,交织出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他们的命运,映射着那个年代的忠诚与悲壮。

0 阅读:796
评论列表
  • 2024-11-30 13:50

    军队,必须有铁打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