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大概八九岁,正月里大人们就让我们兄妹提着礼品去亲戚家出门(拜年),我们也

传播正聊社会 2024-11-29 11:19:27

九十年代大概八九岁,正月里大人们就让我们兄妹提着礼品去亲戚家出门(拜年),我们也是乐此不疲,送完一家接着一家,因为能拿到压岁钱。 哪天去谁家出门这也是有习俗的,初一是爷爷和大爷(叔伯)家,初二是姥爷家,初三是姑姑家,初四是舅舅姨姨家,初五叫“破五”,不走亲戚,也不知道“破五”是什么意思,反正大人们不让去就不去了。 我从小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都去世的早。所以初一吃完早饭,就穿上新衣服,和姐姐、弟弟分开出门了,妈妈提前买好礼品,最早的礼品记得是用牛皮纸包的有红丝绿丝的点心,用绳子拴着,后面才有了礼品盒的点心,姐姐去大爷家,我和弟弟去二大爷家。那会我有点小心思,之所以选择去二大爷家,是因为二大爷做生意的,出手比较大方。我和弟弟一人提着一盒礼品,屁颠屁颠就去了二大爷家,因为都在一个村,住的也不远,一会就到了。到了把东西一放,给二大爷二大娘一拜年,就眼巴巴等着我二大娘掏钱,我二大娘揭开炕上的油单(硬的一种床上用品)拿出一叠崭新的钱,给我和弟弟一人点上十块钱,那会的十块那是一笔巨款啊。领了压岁钱我们便要回家了,二大娘让我们拿走一个礼品,留下一个,这也是习俗,送来的礼品一般不会都收下。 等到初二,妈妈就不买礼品了,拿上这家亲戚送的礼品去另一家亲戚出门,所以我妈每年过年买上两三份礼品就够了。除了去近亲家里出门,也去爸爸妈妈走的近的堂表兄妹家里,流程基本一样。记得我爸有个奶妈,也是我们每年出门的对象,家里只让我们孩子们一个人去,不想让老人多掏压岁钱。有离的远的亲戚,比如爸爸的舅舅家,我们叫老舅舅,爸爸就会骑着车子带上我们去出门,中午就在老舅舅家吃饭,老妗子是给压岁钱最多的,所以我和弟弟都是抢着去。正月的每天里,我们兄妹们数着压岁钱比谁的多,殊不知这都是大人们之间互换过来的。 过了正月十五,亲戚也基本走完了,妈妈就用每年固定的套路跟我们说小孩子不能拿钱,需要交给她保管,抽出三瓜两枣打发了我们,其余我们便乖乖的上交了。后面家里买了摩托,油门一拧就出发了,出门也方便了,邻居亲戚们也过来我家借一下摩托出门,当时骑摩托出门不亚于现在开车有面子。 如今,过年回了村里,我还会出门拜年,腊月里提前就把后备箱塞满,礼品变成了牛奶,粮油,各种营养品礼盒,有的年长的直接给钱,只不过我的孩子们靠不上了,真不放心让八九岁的孩子出门,我也不会带着他们,省的我的长辈们破费。孩子们在家里坐着就“不劳而获”得到了压岁钱。 以前亲戚们虽然步行或者骑的自行车出门,但交往比较频繁,我们小时候也爱往亲戚家跑,记得六七岁我和弟弟就敢走路去四五公里之外的五姨家玩,现在虽然有了车,我也是逢年过节才去下亲戚家里,至于孩子们更是呆在家里,和亲戚很少见面,有一些在街上碰见了也不知道原来还是亲戚,去年我爸家族聚会,饭桌上,家族孙子一辈们大都互相不认识,有的还是第一次见面。

0 阅读:71
传播正聊社会

传播正聊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