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晚上在重听易中天的《品三国》很喜欢他在《品三国》中的一段话,开篇就提出了如何

虫虫看汽车 2024-11-29 10:01:12

最近晚上在重听易中天的《品三国》

很喜欢他在《品三国》中的一段话,开篇就提出了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即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至少三种面目、三种形象。

第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呢?很难,至少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他,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因为到了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要符合当下朝代的普世价值观,由此也一定会对以往的、不符合当下朝代价值观的历史进行删除、修改一番。

比如:乾隆皇帝重新编撰《四库全书》就有思想整合、政治统治的目的。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的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还没有官修史书呢,《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的,这样一来,我们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会不一致,因为不同朝代的文字演进和含义完全不一样,所理解的历史就会有分歧。

之前听一位北大研究《人物志》的教授分享说,即使现在的北大、清华历史系,研究不同朝代文化和文字的教授之间,都存在相互谁也不认同谁的情况,最后谁掌握了绝对话语权,谁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未来的历史。因此,我们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即便这个形象,它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诸多争议的。

第二种呢,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系列的作品,都有各自的文学艺术形象,其中之一的例子就是,历史上关于诸葛亮出山,即有三顾茅庐,也有毛遂自荐等两种以上的说法。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称之为民间形象,这种更为复杂,像各种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对我们普通大众影响力巨大。

这种影响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当中,都有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有观众议论像或者不像的问题,本质就是符合或不符合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可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以自己心中的形象为评判标准,和真实的历史人物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谁都没见过。

带着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或看当今世界的纷纷扰扰,是不是开启了一种更加多维的视角。

0 阅读:0
虫虫看汽车

虫虫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