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年,乾隆皇帝在位的清朝,日子过得挺太平,钱袋子鼓鼓,文化也昌盛。可话说回

佳霖过去 2024-11-25 19:58:04

1733年,乾隆皇帝在位的清朝,日子过得挺太平,钱袋子鼓鼓,文化也昌盛。可话说回来,这好日子背后,权力斗争多得是,人心隔肚皮啊。就在这时候,张廷玉家里是既风光又危险。张廷玉,那可是名门之后,他老爹张英做过清朝的大学士,官位高得很。张廷玉接了老爹的班,聪明又讲道德,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手下当差,最后做到了内阁首辅,是汉人里的大官。俗话说得好,站得高摔得狠。张廷玉心里明白,官当大了,一不小心就可能惹麻烦。 就在这年,张廷玉的二儿子考中了进士第三名,本该是喜事一桩,可张廷玉却吓得不行,立马跑去求见皇帝,跪在地上求情。张廷玉这辈子做官,可真是历经了不少风风雨雨。他在康熙那时候就开始露头角,到了雍正时期,更是红得发紫。可到了乾隆手里,他又得面对新的难关。张廷玉不光是得在朝廷里斗智斗勇,还得跟皇帝处好关系。清朝的皇帝啊,心眼儿小,谁家势力一大,他就得提防着。所以,张廷玉一边享受着家族的风光,一边还得提心吊胆,生怕给家里惹祸。 1733年,本来对张廷玉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他二儿子张若霭在科举考试里拿了高分,中了探花,这可是第三名的好成绩,皇帝亲自点的。可张廷玉一听这消息,心里头反而咯噔一下,害怕了。他知道,张家在朝廷里已经够出头的了,大儿子张若溎也是科举出身,在兵部当主事,官儿也不小。现在二儿子又这么争气,张家势力更大了,这不是明摆着让皇帝起疑心嘛。张廷玉脑子转得快,立马就决定要见皇上,跟皇上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他跑到紫禁城的御书房,往地上一跪,认真地说:“皇上,我有点小事儿想求您,希望您答应。”乾隆皇上一看他这样,眉头就轻轻皱了一下,问:“你这是怎么了,这么紧张?”张廷玉抬起头,眼里都是真诚:“我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人在朝廷做官了,现在我的二儿子又考了个探花,我怕别人会说闲话,影响科举考试的公正。所以,我想求皇上把他的名次往下调到二甲,这样我们家就不敢太出风头了。” 乾隆皇上听完,心里挺受触动的。他知道张廷玉这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为朝廷着想。张廷玉心里明白,科举考试是选人才的大事,也是让社会安稳的关键。要是张家一下子出太多当官的,别的考生肯定会不满,说不定还会让科举制度出问题。所以,张廷玉宁可不要儿子的那份荣誉,也要保住科举的公平公正。 乾隆皇上想了想,就点头答应了:“你说得对,我知道你忠心耿耿。既然你这么想,那我就成全你,把你二儿子的名次调到二甲。”张廷玉一听这话,感动得眼泪都下来了,又赶紧磕头谢恩。他知道,这么做既能打消皇上的顾虑,也能让自己赢得更多人的敬重和支持。其实,张若霭能高中并非靠家里的关系。他在科举考试里考得很好,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考官们都夸他。乾隆皇帝看卷子时,也多次夸他有才。不过,张廷玉为了大局着想,只能这么做。他知道,家族荣耀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安稳和发展更加关键。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才能得到历史的尊重。 张廷玉这么做,乾隆皇帝很信任他,朝廷内外的人也都夸他。大家都说张廷玉品德高尚,是真正做到了先为国家操心,后为自己享乐的人。张若霭虽然没了探花的头衔,但他的本事还在。在以后做官的日子里,他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慢慢有了名气,成为了一名好官。张廷玉这个人特别聪明,有远见,所以在清朝三代皇帝手下都当了大官。他不仅守护好了自家的利益,还为国家的进步出了不少力。乾隆皇帝特别信任他,倚重他,到了别人都比不上的地步。乾隆快去世的时候,还专门在遗嘱里说了,要让张廷玉死后可以进太庙,这可是对他一辈子忠心耿耿、立下大功的最高夸奖。 张廷玉这么做,不光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聪明才智,还看出了他作为家长的责任心。他明白,家里的光荣和国家的利益得互相平衡。只有这样,家族才能一直昌盛,同时他也为国家的安稳和发展出了力。张廷玉的事儿,不光是他一家子的光荣和难关,更是讲他咋在当了大官后还能不迷糊、不骄傲。在这个到处都是机会和难题的日子里,张廷玉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咱们上了一课:真正的聪明,不光是想着自己怎么成功,更得琢磨怎么为国家和老百姓谋福利。他这一辈子,就是把“站得高容易觉得孤单”的老话给活生生演出来了。 张廷玉有脑子,看得远,不光让他在朝廷里混得风生水起,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琢磨的事儿。到了咱们现在,也得有这样的聪明和责任心,不管是上班还是过日子,都得低调、小心,关键时候得能做出对的选择。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变化快的社会里站稳脚跟,给社会进步添把劲儿。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46

用户17xxx46

4
2024-11-25 20:38

1733年应该是雍正11年,小编你严谨一点好不好?

佳霖过去

佳霖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