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的中国,明朝里发生了大事。这时候,永乐皇帝朱棣已经不在了,国家有点乱。就在这一年,27岁的朱瞻基当上了皇帝,叫明宣宗。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一个50岁的王爷,以前因为心里有想法,老是跟皇室对着干。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小时候很受老爸喜欢,但他性格太野,不听话,朱元璋不太喜欢他。朱元璋曾说过:“人的本性难改。”这话好像早就说了朱高煦以后的倒霉样。 朱高炽和朱高煦都是朱棣的儿子,小时候在南京一起上学。朱高炽老实好学,朱元璋很喜欢他;朱高煦呢,整天调皮捣蛋,闯了不少祸,大家都对他有意见。朱元璋看了他们很多年,最后还是选了朱高炽当继承人。这个决定,也给朱高煦以后的倒霉事铺了路。朱高煦这人,性格就决定了他一生的路。他不仅仅想当王爷,心里还惦记着那把龙椅。靖难之役后,朱高煦打仗的本事慢慢被大家知道了,他在战场上拼命,赢得了老爹朱棣的信任。可朱棣当上皇帝后,朱高煦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他开始挑拨朱棣和太子朱高炽的关系,想自己上位。朱棣虽然对朱高煦有点防备,但最后还是让朱高炽做了太子,把朱高煦封为汉王,打发去了云南。但朱高煦不死心,在朝廷里继续捣乱,结果被朱棣抓起来,贬成了平民。 到了1426年,朱高炽死了,年轻的朱瞻基当了皇帝。朱高煦一看新皇年幼,觉得机会来了,就琢磨着怎么造反,想把皇位抢过来。朱瞻基虽然年轻,但早就看出朱高煦的心思了。为了稳住大局,朱瞻基一开始对朱高煦还挺客气,给了他点权力和好处。可朱高煦呢,不但不收敛,反而更加得意忘形了。朱瞻基决定自己动手,带着大军直奔朱高煦的地盘。在城外头,他的士兵们一个个斗志昂扬,城里的士兵看着也心慌意乱。但朱瞻基没急着动手,他先让人用箭射了一封劝降信进城。城里的士兵一读信,好多都投降了,还有人打算绑了朱高煦去求饶。结果,朱高煦和他的后代都被带到了京城。 朱瞻基这人挺心善,但朱高煦做的事实在让他受不了。朱瞻基好几次想劝朱高煦改过自新,可朱高煦就是不听。有一次,朱瞻基去牢里看他,朱高煦竟然伸脚把朱瞻基给绊倒了。这一脚,朱瞻基彻底火了,觉得自己被羞辱了。 于是,朱瞻基让人找了个三百斤重的大铜缸,想把朱高煦关进去。朱高煦力气再大,也挡不住那么多士兵。他被硬塞进了铜缸,朱瞻基还让人在缸周围堆上重物,让他跑不了。接着,朱瞻基下令点火,把铜缸周围的柴火都点着了。铜缸被烧得滚烫,朱高煦在里面疼得直叫,最后就这样被活活烤死了。朱高煦一死,宫廷里的那场大战就算是落幕了,这也成了朱瞻基牢牢坐稳皇位的关键一步。在处理朱高煦这件事上,朱瞻基真是聪明又果敢。他心里清楚,光是对皇叔仁慈可不行,这家伙野心太大了。朱高煦的死,既是对他的报应,也是给那些想造反的人一个警告。 朱高煦的十个儿子也都没能幸免,朱瞻基这么做就是为了斩草除根,不让朱高煦的势力再起来闹事。虽然听起来挺狠心的,但在那个时候,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朱高煦一死,朱瞻基的皇位就更坐稳了,也为明朝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路。 朱瞻基处理朱高煦,跟他老爹朱棣可不一样。朱棣虽然很厉害,但遇到家里人的事儿,有时候就犹豫不决了。朱瞻基就不一样,他又仁慈又果断。他知道,当皇帝的,有时候就得狠心做决定,哪怕这些决定会让人难受,会引起争议。朱高煦的故事,不只是他自己运气好坏的问题,更像是历史大戏里的小角色。在争权夺利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决定买单。朱高煦一辈子都想要更多,野心勃勃,可最后呢,他的脾气和做法害苦了自己。反观朱瞻基,他处理这事,真叫一个聪明果断,给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好基础。 “皇帝家里没亲情”,这话用来形容这段历史挺到位。在那个谁权力大谁说话的时代,亲情、道理都得给政治让步。朱瞻基虽说对朱高煦有过心软,但最后还是选了更实际的路。这不仅仅让人琢磨自己的命,也让人看清了历史的道道。在权力的游戏里,朋友不长久,利益才是硬道理。朱瞻基这么做,既是对朱高煦的惩罚,也是保护自己的皇位。
一派胡言愚昧无知!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棣是朱瞻基的爷爷!
搞笑,朱元璋选朱高炽做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