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为完整保护北京古城,梁思成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

通政录历史 2024-11-25 11:14:10

1949年,为完整保护北京古城,梁思成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却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强烈反对:不可以!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的行政中心,见证过无数次重要的历史时刻,从远处看它和天安门广场的交相辉映,更显得庄重大气。   可令人意外的是,在人民大会堂选址时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插曲,甚至我国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险些同苏联专家争吵起来。   毛主席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民感受的领袖,因此对人民代表大会颇为重视,1948年在延安开七大会议时,毛主席就对会场过小提出了意见。   当我国正式定都北京之后,毛主席就希望能修建一座能容纳上万人的会场,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会场。   但当时北京城内并不具备这样的地方,第一届政协会议还是在中南海里临时加盖的会场,所以会场选在哪里就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作为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故宫周边的古城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因此最好不要破坏这里的整体构造。   而且当时中央的办公地区主要集中在五棵松附近,这里是当年日军侵华之后建立的新城区,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要明显强于天安门所在的老城区。   所以梁思成就大胆地提出了在五棵松地区建立一座大会堂,不仅距离中央办公地方更近,而且还能保护北京古城的原貌。   面对着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几十年的专家,党中央非常重视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并且制定了相关的规划设计。   可就在这个时候,苏联来的专家却坚决不同意这么做,他们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翻版的红场。   天安门一直都是国庆阅兵以及其他重大节日的承办地,如果在这儿附近建立大会堂,无疑能更好地利用这里的设备和资源。   为此北京市副市长万里还特地针对两种方案开了专题调研会,经过专家组的共同商讨,最终决定在天安门附近建设这座大会堂。   不过当时因为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大会堂的建设工作迟迟没有推上日程,直到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主席再度提到了这个问题,才正式拍板决定修建大会堂。   当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都轰动了,因为大会堂需要拆迁的民众,几乎没有任何钉子户,全都积极配合政府迁离了居住几十上百年的家园。   建设过程中,不少北京民众一有时间就来工地上义务帮忙,无论男女老幼、职位高低都想要为大会堂的建立出一把力。   其他省市同样积极配合,先后有18个省市派出了7000多位能工巧匠来京参与建设,大家组成了不同的建筑突击队,你追我赶地比进度、比质量,都希望又快又好地完成建筑任务。   当时的工地上堪称“百团大战”,白天是无数身影共同劳作,晚上工人们则加班加点地忙碌着。   根据当时的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天在工地上劳作的志愿者就达到了1.4万人,最高时候甚至有3.5万人参与施工工作。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人民大会堂仅用时10个月零3天就正式竣工,效率之快令全世界都叹为观止。   毛主席来到工地视察时看到如此多的人民群众自发参与劳动感动不已,他向万里询问你们如何称呼大会堂。   万里说,大家都叫它人民宫或大会堂。毛主席思索片刻后也是明确表示:   宫显得太封建迷信,那咱们就叫它人民大会堂吧,自此之后人民大会堂的名字就正式确立。   人民大会堂被盛赞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10大建筑之首,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宏伟壮丽,还因为它是由人民设计、由人民建造也为了人民的大会堂。   参考资料: 人民大会堂建成用了多少时间?

0 阅读:1
通政录历史

通政录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