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访日时,一位记者当面叫板:“钓鱼岛属于哪国!”面对如此阴险的提问,日本外相直接吓软了腿,但邓公的回答,却让所有人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一生致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事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周总理特别关注中日关系的发展,他生前的一个重要愿望就是希望中日两国能够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 中日两国的合作关系对于亚洲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总理希望两国能够在经济贸易等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实际行动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后来,中日之间的互访活动逐渐增多,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变得更加友好。 1972年,全球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同年,中日关系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节点。田中角荣,时任日本首相,率领一个高级别访问团来到中国,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关键时刻。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多轮会谈,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为了表示对日本的友好,以及对田中角荣此次访问的重视,特意选送了《楚辞集注》作为国礼。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为后来的中日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中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在他逝世后继续得到了践行。尽管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起伏,但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持续发展,为两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1978年10月日,东京羽田机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三叉戟军用飞机徐徐降落时,日本外相园田直早已在舷梯旁恭候多时。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邓公。 邓公此番访日,是为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书交换仪式。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又一里程碑。双方高层互动频繁,中日关系正在回暖。日方不遗余力展现诚意,为邓公准备了超规格的接待。园田直亲自到机场迎接,这在以往的外交礼仪中极为罕见。 两国关系破冰,自然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努力。邓公对日方的热情款待,也报以同等的热诚。在批准书交换仪式上,他特意给了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一个热情的拥抱。老朋友重逢,拥抱是再自然不过。但放在两国领导人身上,这一拥抱却意味深长。它向世界昭示:中日两国冰释前嫌,携手迈向新的未来。 然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就在邓公出席东京记者俱乐部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气氛。"钓鱼岛到底属于哪个国家?"一位来自右翼媒体的记者站起身,向台上的邓公发难。 提问者的居心叵测,令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有人在一旁看热闹,等着邓公出丑;也有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日本外相更是脸色大变,两腿发软,站立不稳。前一秒还谈笑风生,下一秒就剑拔弩张。 面对记者的咄咄逼人,邓公却显得镇定自若。作为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政治家,他深知这个问题的分量。钓鱼岛问题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外交风波,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 邓公沉吟片刻,慢条斯理地开口:"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一个争议。但争议并非不可化解。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继续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至于争议的最终解决,不妨留给时间。我相信,下一代人一定能比我们更加睿智,找到化解分歧的良方。"一语中的。
邓公的回应,巧妙地化解了记者提问中的火药味,把双方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到中日友好的大方向上。他没有正面回应钓鱼岛究竟属于哪个国家,因为那只会加剧矛盾。相反,他强调的是搁置争议、共谋发展的理念。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是维系两国关系的基石。 面对咄咄逼人的提问,他没有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化干戈为玉帛。正是凭借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为中国赢得主动。 正是凭借这股力量,中国才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 如今,曾经的愿景已成现实。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老一辈领导人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