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之父”为何是他? 南昌起义时朱德地位并不高,军事指挥机关参谋团里有贺龙、叶挺、刘伯承,及后来脱离部队的蔡廷锴,却没有他;3个军2万多人马中,主力20军和11军分别由贺龙与叶挺挂帅,而他任副军长的第9军不到500人。 另外,朱德也未参与战斗,而是利用自己在滇军中的威望,组织饭局牵制驻于南昌的两个滇军主力团长。后来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他刚开始干的活儿,照自己后来所讲,也是干宣传与后勤事儿: “我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领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对此,陈毅后来也回忆道:“南昌起义时,朱德同志地位并不重要,没人听他的,大家不过尊重他是老同志罢了”。当时起义军军以上领导人中,41岁朱德年龄最大,比“榜眼”刘伯承长了7岁,咋不是老同志呢。 那这么一看,朱德刚开始还有点“靠边站”呢。不过,从广东大埔三河坝分兵开始,一切从此改变了。当时起义军兵分两路:朱德与11军25师师长周士第,率领3千余人马(25师为主)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面对六倍之敌疯狂进攻,三天三夜血战下来,伤亡近半的阻击部队虽然完成了任务,却很快步入更加刀山剑林的险境。 原来分兵之后不到半月时间,南下主力便失败溃散了,只有千余人撤到了海陆丰。这时阻击部队不仅势单力薄,还与组织完全失去联系,四周更有数十倍敌军围攻,下一步前途渺茫。部队悲观情绪迅速蔓延,不少人主张干脆解散算了。 值此生死存亡关头,朱德毅然站了出来,保存并扛起了部队。他在广东饶平茂芝圩做了动员,打气鼓劲同时,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湘粤赣边界打游击。 不过,重塑革命信心哪有那么容易,一路上开小差的人越来越多,等部队到了江西安远天心圩时,仅剩800人了,而团级以上干部更是只有副军长朱德、团政治指导员陈毅与团参谋长王尔琢三人,可以说掉进了最低谷,抬头难见一丝光亮,随时都有彻底崩盘的可能。 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时又是朱德挺身而出,先后在天心圩、大庾和上堡三地,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从而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让将士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继而朱德在陈毅与王尔琢辅佐下,带领队伍发动了湘南起义,后又上了井冈山与毛委员胜利会师,从此改变中国革命历史的“朱毛红军”横空出世。 接下来?据开国上将萧克们回忆,已然金戈铁马十几年的朱德,不仅带来了一支强大生力军,还具体负责军事,尤井冈山时期,前线指挥着大小战斗,打破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剿”与“会剿”。 结果连战连捷之下,就像萧克所言:“部队对朱德军长带点神秘式的信仰”,而“朱德在井冈山根据地人民的心中,能打双枪,能掐会算,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随后,朱德不仅携手主席打赢了前三次反围剿,还联手总理赢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更是我军游击战十六字诀的首创者,怎一个“伟”字了得! 就这样,连战连捷之下,朱毛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不仅打造了那时红军最强大的革命根据地,还为中央苏区的成立与发展铺下了最坚固基石,而自己也一跃而为中央红军。哦,这可不是一般的荣誉呀。 朱老总自己?其间先后担任过红四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红军总司令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从此,他在我军地位无可替代,成了超越贺龙、叶挺和刘伯承等所有军事统帅的“朱老总”,及名闻遐迩的“红军之父”。 对了,关于朱毛会师的意义,上过井冈山的谭震林这样说过:“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存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的那一部分力量,很难存在下去”。好了,其他不需要再啰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