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烂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19 09:07:03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数值的升高和异常,它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各类疾病。哪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并发症?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傅松波详细普及了相关知识。

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潜伏的视力杀手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傅松波介绍,根据2021年《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数据,我国糖尿病的DR患病率达34.6%,威胁到视力者占比10.2%。DR的发病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且北方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发病高的最根本原因是重视不足,糖尿病患者检查和复诊频率是远远不够的。”

哪些人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傅松波说,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过高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肾病、妊娠、肥胖、易感基因、胰岛素抵抗、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泌乳素高、脂联素高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等,均有可能易发DR或者原有的DR病情进一步发展,所以糖尿病患者的DR并发症预防其实是对以上病变综合的干预。

“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降低失明的风险。”傅松波建议,12岁之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眼底筛查,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DR筛查。而发病率更高的2型糖尿病(T2DM),则建议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甚至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在降糖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的改变,可能会出现眼睛晶状体内渗透压急剧变化,使屈光度发生变化,引起视物模糊。对于妊娠期间DR有发生、发展的风险,应于计划妊娠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预防上,必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控制代谢紊乱,控制血糖、血压以及血脂三个方面,也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拜阿司匹林等,动态复查眼底。中医中药方面,芪明颗粒及复方丹参滴丸均可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B糖尿病足严重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一系列足部问题。

“足部失去感觉,并出现畸形和血管病变,使足部缺血,局部组织失去活力,容易引发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最后甚至导致截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脚部保养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是双脚麻木、发凉、感觉迟钝、表浅伤口愈合较慢;中期常出现足部溃疡,且不易愈合。例如:脚上磨出的水疱、外伤、鸡眼、皲裂、胼胝体处理不当引起感染并不易愈合;晚期会发生大面积的组织坏死、红肿热痛、坏疽、恶臭、骨质外露等。

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傅松波称高危人群有以下这些:

1.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2.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且长期血糖控制差足部卫生保健差,例如不洗脚、不剪趾甲等;

3.足部既往溃疡史或外观畸形易磨脚;

4.经常有麻木感,触觉或痛觉减退及消失,运动后小腿疼痛或发凉等患者,都需要注意糖尿病足的发生。

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查全足有无皮肤破损,有无足癣、湿疹等异常,如发现水疱、溃疡等应尽快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观察足趾皮肤是否完整,足趾甲是否过长,是否有甲内嵌、甲床红肿疼痛、灰指甲等,足趾骨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足趾之间是否有潮湿浸渍、足癣、相邻足趾相互接触部位是否有发红、水疱等情况。至少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糖尿病足部并发症。

糖尿病是慢性病,提早预防很重要。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欧阳海杰

0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