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一张照片,给人感觉就是“土”,土地、土房、浑身尘土,灰头土脸。村里的每个家庭都是这样。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大多数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年代。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照片中的“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的生活底色,是餐桌上经常缺席的荤腥,是衣柜里仅有的几件粗布衣裳,是孩子们渴望却难以拥有的糖果和玩具。 然而,近些年来,却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声音,一些人,尤其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开始怀念起所谓的“纯真年代”,叫嚣着要回到六七十年代。 他们浪漫化过去的艰辛,将物质的匮乏美化成精神的富足,将生活的困苦粉饰成心灵的纯净。对于这种论调,我只能说,这些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根本没有理解真正的六七十年代。 六七十年代,吃饭是最大的问题。粮食产量低,分配制度不完善,很多人吃不饱饭,更谈不上营养均衡。孩子们面黄肌瘦,肚子鼓胀,那是长期营养不良的典型症状。 许多家庭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采集野菜、挖树根,甚至吃观音土。请问,那些高喊着要回到过去的人,你们真的做好准备去体验这种饥饿的滋味了吗?你们真的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种苦难吗? 除了食物匮乏,医疗条件的落后也是那个年代的残酷现实。缺医少药,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医疗资源的匮乏,让许多人得了病只能硬扛,听天由命。 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夭折了。那些鼓吹回到过去的人,你们愿意放弃现代医学的庇护,回到那个疾病肆虐的年代吗?你们愿意冒着失去亲人的风险,去体验那种无助和绝望吗? 教育资源的匮乏同样是那个年代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地方没有学校,即使有学校,师资力量也极其薄弱。孩子们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但却缺乏学习的机会。 文盲率居高不下,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识字写字。那些向往过去的人,你们愿意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回到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吗?你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也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吗? 六七十年代,物质的匮乏限制了人们的发展,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那个年代,信息闭塞,人们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娱乐活动也极其匮乏,除了偶尔的露天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方式。 生活单调乏味,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那些怀念过去的人,你们真的愿意放弃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回到那个信息闭塞、娱乐匮乏的年代吗? 如果你们真的如此怀念六七十年代,如此渴望回到过去,那就请你们放下手机、电脑,离开舒适的住所,回到大山里,去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要使用任何现代科技产品,不要享受任何现代文明成果,去体验真正的“茹毛饮血”,去感受真正的“精神富足”。 不要试图用你浪漫化的想象,去美化那个充满艰辛和苦难的年代。更不要试图拖着所有人回到过去,去重复那段我们好不容易才走出来的历史。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变,见证了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绝不能让历史的倒退重演。 与其沉迷于对过去的幻想,不如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与其鼓吹回到过去,不如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十年代的一张照片,给人感觉就是“土”,土地、土房、浑身尘土,灰头土脸。村里的每
历史姑娘
2024-11-14 15:05:37
0
阅读:119
歌珊
民风淳朴
用户10xxx11
小编先去做一段临时工和日结工,饿上几天饭,睡几天公园。去体验一下你所谓的现在幸福生活,再来与我对话。
无尘
土,才是生命的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