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男子的父亲去世,可定居国外的姐姐既不回来,也不给丧葬费,他一手操办安葬了父亲,等姐姐回来后惊讶的发现,墓碑上的立碑人写的竟然是弟弟一家三口,浑然没她的名字,于是乎,气的她找弟弟算账,可弟弟却怒怼她:你国籍都换了,凭啥按我们传统刻名?且父亲去世,你既没披麻戴孝,又没出一分钱,还有脸要这个孝名?姐姐愤怒的把男子告了,法院的判决有点出乎意料! (信息来源,今日说法) 老吴的女儿吴玲(化名),今年50岁,是一位事业有成的金融精英。多年前,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毕业后直接在国外工作,年收入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而她的弟弟吴强(化名),今年48岁,则一直留在上海,过着普通但安稳的生活。 兄妹俩从小就不太和睦。吴玲因成绩出色常受父母夸奖,这让吴强心生嫉妒。随着年龄增长,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加深。老吴曾多次调解,希望子女和好如初,但收效甚微。 2020年,老吴的病情突然恶化。吴玲得知后,立即从国外赶回上海。她力排众议,坚持将父亲带到国外接受更好的治疗。只不过这一决定,引发了与弟弟的又一轮争执。经过半年的治疗,老吴的病情暂时稳定,主动要求回到熟悉的上海生活。 回国后,老吴的照顾重担落在了吴强身上。他请假半年,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而此时,全球疫情爆发,各国纷纷采取严格的入境管控措施,吴玲再也无法回国探望父亲。 2021年1月,老吴病情突然加重,最终不幸离世。由于疫情管控,吴玲无法及时回国奔丧。无奈之下,丧事全权由吴强一人操办。在此期间,吴玲通过网上转账的方式,汇了5万元作为医疗费和丧葬费的补贴。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2022年5月,当疫情管控稍有放松,吴玲终于得以踏上故土。她第一时间赶往父亲的墓地,却惊讶地发现,墓碑上只刻有弟弟一家三口的名字,而自己这个女儿的名字竟然被完全忽略。 这一发现彻底点燃了吴玲的怒火。她立即质问弟弟为何要如此做。吴强则反驳说,吴玲已经加入外国国籍,不再是中国人,没有资格按照中国传统在父亲墓碑上刻名。况且,父亲去世时她既没有回来尽孝,也没有承担主要的丧葬费用,凭什么要求在墓碑上留名? 双方的争执很快升级为,一场激烈的冲突。吴玲认为,不管国籍如何变更,自己永远是父亲的女儿,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吴强则坚持认为,姐姐早已"忘本",不应再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利。 眼看着姐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吴玲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一纸诉状将弟弟告上法庭,不仅要求在父亲墓碑上加刻自己和丈夫的名字,还索要高额精神损失费。 这场家庭纠纷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同情吴玲,认为子女在父母墓碑上署名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有人支持吴强,指责吴玲不尽孝道,现在还要争夺"名分"。争议之大,一度成为当地热门话题。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当地民政部门曾尝试调解,但收效甚微。整个诉讼过程持续了3个月,共开庭2次。庭审中,双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 吴玲的律师强调,在父亲墓碑上署名是子女的权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使吴玲身在国外,也不能剥夺她作为子女的这项权利。而且,吴玲虽然未能亲自照顾父亲,但在经济上也有一定贡献,不能说她完全没尽孝道。 吴强的律师则反驳道,传统文化讲究"孝"字当先。吴玲不仅没有尽到子女应尽的责任,还加入了外国国籍,已经不能算是中国人了。他还特别指出,墓地价值约50万元,全部由吴强一人支付,而吴玲仅贡献了5万元,这种悬殊的付出更说明,她不应享有在墓碑上署名的权利。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多次耐心听取双方陈述,并仔细审阅了大量证据材料。最终,法院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判决:支持吴玲在父亲墓碑上加刻名字的诉求,但驳回了她索要精神损失费的请求。 法官解释道,虽然吴玲已加入外国国籍,但作为逝者的直系亲属,她依然享有相应的祭奠权。这是法律对亡者人格权益的延伸保护,与国籍无关。但同时,法院也认为吴强未在墓碑上刻姐姐名字的行为,并不构成对吴玲人格权的侵犯,因此不支持精神损失费赔偿。 判决还规定,墓碑加刻费用8000元由吴玲承担。对此,双方均表示接受。就这样,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墓碑之争",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到国外发展,家庭关系因此变得复杂而脆弱。当亲情、责任与文化传统发生碰撞时,我们该如何平衡? 这个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在传统观念中,子女应该在父母身边尽孝。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赴他乡追求事业发展。如何在个人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许多人面临的难题。 (文中出现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
刻字这样贵?
只是要求墓碑刻字吗?遗产怎么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