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长征出发时8.6万人,在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下,湘江战役一战就损失了5.6万人。 如果不是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红军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看一看这眼花缭乱的四渡赤水图,这可不是信步闲逛出来的,是3万人在40万人的重重包围下的夹缝里边打边走出来的。 如此凶险的绝境,一步不慎就会全军覆没。后来无数人研究复盘,发现在开了上帝视角的情况下也未必能走得出来。 主席在早期一直是少数派,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持有不同意见,不是他标新立异,而是他的战略视角要宽广得太多,也正是这种天花板级的雄才伟略,才能弥补硬件上的“代际”差距,屡屡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历史也给了其他人充分发挥和证明自己的机会,但事实却雄辩地证明了,只有毛主席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红军长征,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奇迹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征程。其难度之大,挑战之严峻,即使在今天,也让人难以想象。而毛泽东在长征中展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用兵如神。 首先,红军长征面临的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当时,国民党军队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和装备优势,总兵力超过百万,而红军只有几万人,武器装备落后,补给匮乏。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红军要突围,要生存,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长征的地理环境极其恶劣。红军需要翻越雪山草地,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岭,还要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雪山上的严寒,草地上的沼泽,都对红军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红军能够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再次,长征过程中,红军还要面对来自内部的挑战。由于路线和策略的分歧,红军内部曾出现过意见分歧和路线斗争。这些内部矛盾,也给长征的胜利增加了难度。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红军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湘江之战,是长征初期最为惨烈的一战。在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下,红军损失惨重。如果不是毛泽东力挽狂澜,及时调整战略,红军很有可能在湘江之战中全军覆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巧妙地运用运动战的原则,率领红军四渡赤水河,迷惑和调动敌人,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一军事行动,被誉为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是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红军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打开了通往陕北的道路。这些战役,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不仅要指挥作战,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组织问题。他需要团结队伍,鼓舞士气,还要解决粮食、医药等后勤保障问题。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长征的胜利,证明了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 回顾长征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长征的路线非常复杂,红军走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役等等。 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核心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长征出发时8.6万人,在李德、博古的
历史姑娘
2024-11-09 20:04:47
0
阅读:1149
六月雪花377
如果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四渡赤水神一样的用兵,红军全军覆没的概率为9999.9%!